2011年12月16日星期五

一名經人 劉振業 : 豬國simple 德法naive

歐羅,可謂多次改變了世界經濟局面。1999年,歐盟27國中的16國改用歐羅,再一次統一了歐洲貨幣制度;十多年後,亦因這制度,令全球經濟再次陷入金融海嘯後的另一危機。

歐羅興起,除了因歐洲國家對區內經濟互動的需要外,政治因素亦少不了。歐洲共同體(歐盟或歐羅)概念,其實源於二戰後法國政治領袖Jean Monet及Robert Schuman,不過,這概念的由來較為單純——純粹為了避免另一次的世界大戰(或歐洲戰爭)。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德國(或前西德)總理科爾(Helmut Kohl)多次表明擴大歐洲聯盟的願望,其後西班牙及意大利亦分別為了不同的政治原因而支持歐洲共同體的多元化,以至催生歐羅。

德國「貿易霸權」

歐羅的利與弊,坊間已有多論,筆者不再深入探討。不過,市場有一大共識,就是豬國在歐羅面世後,在面對較高通脹之時(以德國為指標),因為失去了貨幣政策的主導權,令不論是豬國政府或企業得以在相對低息的情況下「借到盡」,在豬國的孳息曲線被扭曲下,債務比率(佔GDP.下同)因而飛升。總之,市場就是要為豬國額頭上刻上「洗腳唔抹腳」一詞。

坊間亦有另一派指出,豬國債務急升皆因其消費或經濟增長模式與德國稍有不同,其理論在於自歐羅成立後,「大佬」德國利用國內外的工業生產優勢,在出口上佔有絕對優勢,令其政策以貿易作主導下,德國經濟因而穩定增長;反之,豬國在德國的貿易霸權下,只能以傳統的經濟政策如擴大政府支出來支撐經濟發展(此亦是最簡單而直接方法)。可惜,在連年入不敷支下,舉債自然成為唯一出路。

綜合以上兩點,重點只有一個:歐羅成立後,豬國變成「大花筒」。不過,事實真的如此?豬國真的因為歐羅成立而變成大肥豬嗎?

負債之過,源於政府入不敷支。故此,要量度豬國如何「大花筒」,可以比較其債務(國債.下同)及政府支出情況。

先講前者,若以債務比率計算,截至2010年年底,排首位的是希臘(144.9%),其後分別為意大利(118.4%)及比利時(96.2%);不過,若以歐羅區成立前後(1990至1998年,1999至2007年即金融海嘯前)來看,「大花筒」的卻不是歐豬五國,而是歐強兩國(德法)【表1】。

德法兩國的平均債務比率由歐羅成立前的56.5%及48.7%,上升至後期的63.8%及61.6%。反之,於歐豬五國中,在加入歐羅區後而其債務比率又上升的,就只有「希豬」一國。

就算再論其升幅,亦只由95.0%升至101.4%,與德、法國相差無幾。由此可見,歐豬是「大花筒」?初步證據並不怎樣成立。

西班牙使用歐羅後「去債化」

在此,大家可能會提出疑問,債務比率下降可以是因為GDP增長比債務升得更快,若是如此,那麼,豬國就沒有「洗腳唔抹腳」之事。此言甚是,故筆者又直接取其負債金額對比一下。先比較歐國於歐羅成立後的全期債務增長率【表2】,的而且確見到部分豬國負債增長勇不可擋,如希臘就是坐了直昇機一樣。不過,事實上,較離譜的又只是集中在希臘及葡萄牙兩豬身上。

更何況,其實法國亦好不了那裏,全期共升了約51.1%,比愛爾蘭、意大利及西班牙還要高。再說,此三豬的債務增長率與德國相差無幾,約15%至21%不等,西班牙更出現「去債化」奇景!

足夠嗎?未!再給讀者多一點佐證,若再以平均債務年增長率計算【表3】,在歐羅成立前,德、法兩國(由1991至98年)約13.6%,豬國則只約7.9%。至於歐羅成立後至金融海嘯前,前者仍錄得約4.5%的平均增長,再次高於歐豬五國的4.3%。豬國中,則只有希臘明顯是「洗腳唔抹腳」(歐羅成立後的債務增長高於成立前)。由此可見,德、法國真的如大家所想的民風勤儉嗎?歐豬五國是否「大花筒」?見仁見智。

入不敷支,自然要問人借錢;弄致以債度日,始於理財無道。要看豬國如何「大花筒」,除了看其債務外,研究政府支出亦是另一重點。經濟差,政府就自然大使金錢,放諸全球皆是如此。

比較各歐國的政府支出比率(佔GDP.下同),於2009年年底,法國以45.8%佔據首位【表4】,第二及第三位則是44.1%的希臘及意大利(39.9%)。與上文的債務比率一樣,頭三位有兩個都是「已爆的豬」(緊隨其後的當然亦是)。以此來看,豬國被炒爆,又是極之合理。

不過,若再比較歐羅成立前後(1990至1998年及1999至2007年)的支出比率【表5】,除了德、法兩國的支出比率有所下降外,一眾豬國的所謂大使,其實亦有持續改善(葡萄牙除外),其中西班牙及愛爾蘭在歐羅成立的九年間,其支出比率平均只維持在27%至30%左右,比德國的31.2%及法國的45.6%還要好。

愛爾蘭真正「大花筒」

若再撇除GDP增長而只取其數額,結果亦發現,部分歐豬國在使用歐羅以後,其政府支出並沒有大升特升,就如意大利、葡萄牙及希臘,這三豬國於使用歐羅後頗為「慳家」,支出的平均增長只約3.6%、5.8%及8.0%【表6】,對比歐羅前的4.8%、12.2%及8.3%,都長進了不少。西班牙雖是「使大」了,但若以平均增長4.7%(使用歐羅後)計算,其實又與法國的3.7%差不了多少。要數真正的「大花筒」,就只有愛爾蘭。

德、法兩位「歐洲大佬」常言其窮親戚是大使之徒,一方面說要限制其債務比率於60%以下,又說財赤比率不可大於3%。一切一切,都是衝着豬國「洗腳唔抹腳」的想法而來。

首先,上文已經清楚指出,豬國於歐羅成立以後,利用其借貸成本低企的好處變成「大花筒」,顯然就是不符事實。

不過,中北歐人一向辛勤而南歐人懂得享受生活是人所共知。無論是歐羅前或歐羅後,豬國政府支出一向高於德、法兩國【表6】,這亦是筆者不得不承認的。

若是如此,德、法國便頭痕了,要改變豬國自古以來好食懶飛的態度,真的是一個所謂的財政聯盟便可解決嗎?難!再者,此財政聯盟亦不是什麼新東西,所謂懲罰機制,其實一早於歐羅成立時便有,只是無人行使而已。

稅收才是關鍵

如上文所言,對比歐羅成立前,其實豬國政府變得「洗腳唔抹腳」亦並不怎麼嚴重,那麼,何解豬國財赤會如此高企呢?答案簡單得很,就是「缺水」(稅收少)。經濟差時使大了,根本不是問題,放諸德、法等強國皆時如此(2003年便是一例)。不過,經濟好,稅收自然好轉,失業救濟自然減少,故此一國之首最緊要是想想如何在經濟回穩時「cap」水,此亦是德國最「把炮」之處(有興趣者可自行翻閱德國自2003年後的稅收情況)。

德法一味叫豬國節衣縮食,但他倆又曾有真正理解豬國的需要嗎?其實,豬國問題always simple,只不過德法sometimes naive。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