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數裏見真章 - 從認識風險到分散風險

友人向筆者提出以下的一個問題:

「據我所知,投資理論認為市場是有效率的。在有效率的市場內,股價已充分反映了股票的有關資訊;因此對股票的任何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都是多此一舉,無助於預測股價未來的升跌。既然如此,學生在大學裏修讀你教授的投資理論,又有啥用?」

友人說的很對,大學的投資理論課程,一般都不會教學生用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去預測股價走勢,但一定會教學生如何量度風險及如何分散風險。學生如能充分認識風險為何物並能駕馭之,將會終身受用不盡。

投資理論把風險量化

其實股市的起起落落,一般投資者也必然有所體會,雖然如此,「風險」對一般人而言,始終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投資理論卻能把風險量化,把「風險」提升到一個可捉摸的層次,令投資者心中有數,較能把「風險」操控於股掌之上。

把風險量化不需要很多數學,我們可以先算出某隻股票的月回報率,再計算多個月來回報率的標準差,便可以得出該股票的月風險,把月風險乘以√12,便得出該股票的年度化風險。

我們把以上的方法,用於恒指48隻成分股,算出由2000年1月到2012年3月共147個月的回報率(含股息,其中有些股票只有較短的歷史),並把風險按大小排列【表】。

附表由左右兩表構成,左面是風險較低的24隻成分股,右面是風險較高的成分股,何者風險較高,何者風險較低,一目瞭然。

把風險量化後,可利用相對大小來比較兩隻股票的風險;同時,風險的絕對值也有很現實的意義。試舉長江實業(001)為例,它的月風險為9.03%,平均月回報為0.618%。把平均月回報減去月風險的兩倍(0.618%-2x9.03%=-17.45%),就可得出回報率的下限,假設回報率服從正態分布的話,這個下限應有約97.5%的可信度。

換言之,100個月中約有2.5個月其月回報可損失多於17.45%。檢規過往147個月的數據,可見有4個月的損失多於17.45%(2000年4月、5月,2008年9月及2011年9月),可見正態分布的預測並不太差;不過,如果我們聚焦於最差的那一個月,月回報率為-22.85%,等於標準差的2.5倍,對正態分布來說,這樣的一個回報率發生機會不大,但事實上它是發生了,所以利用正態分布去求損失的上限,不能不考慮一些坊間通稱為「黑天鵝」的極端情况。

投資個股風險相當高

從附表的月風險/年風險的數值看來,投資個別股票的風險是相當高的。假如年風險為40%,損失兩倍年風險(=-80%)的機會不容抹煞(2.5%),風險大得嚇人。把所有投資都集中在一兩隻股票的身上,就要承受非常大的風險,投資者要減低風險的話,就要打「分散風險」的主意了。

但分散風險也要掌握得宜,如果我們在同一市場內,通過投資於多隻股票去分散風險,其效果並不是很理想,恒生指數其實代表了一籃子股票,但恒指的年風險也有24%左右,雖然比大部分個股要低,但風險也有相當。

另外一個「分散投資」的方法,就是投資於海外股票市場。但由於市場與市場間的相關系數甚高,這樣的分散投資,其風險也不會太低。

有關這方面的描述,見上星期本欄(由蘇家培等執筆)。

其實如果我們只集中在股票市場上,分散的效益是有限的。要大幅降低風險,就不能單考慮股票,而要考慮股債並舉,下星期再加以詳細解釋。

楊良河博士為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副教授

林建為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


信報 投資者日記 - 齋等的十一天

‧歐債危機揮之不去,近日又成為淡友推低環球股市的藉口。歐洲央行推行「後門QE」後確能紓緩信貸緊絀問題,但卻未能扭轉乾坤。研究部在B5 頁綜觀多項指標,發現歐債危機再度惡化,央行或須再次出手。

‧歐美經濟一沉不起似是各界共識,但今年廣州春交會場面卻未見冷清。歐美買家願意接受加價的同時,質量要求也大為提高;中端機械產品則喜獲新興市場買家追捧。孜金在B10 頁「財經觀察」換個角度窺探經濟前景。

‧聯儲局議息完畢,萬眾期待QE3 出台。假使1.4 萬億美元的QE1 是「真QE」,6000 億美元的QE2 充其量只是「半QE」,無新錢的OT 更是「假QE」。觀乎通脹走勢,羅耕認為聯儲局沒條件推出真QE。詳見B15頁。

4月25日,周三。執筆一刻,聯儲局議息結果尚未公布,QE何去何從,決策者對經濟以至利率有何展望,無從談起;會不會出現老畢昨天提及的「美麗的誤會」,多了人估提前加息,反變「零利率政策」(ZIRP)再延長多一年,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睇過至知。然而,歐洲股市連續兩天反彈,連剛公布GDP兩季負增長、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的大不列顛,富時100指數亦不跌反升。莫非給老畢噏中,醜嘅唔靈好嘅靈乎?

怨憤寫在牆上

有咁啱得咁蹺也好,美麗的誤會也罷,本文見報日數落十一天,先有歐洲央行5月3日議息,繼有5月6日歐洲政壇兩件大事——法國總統大選決勝局及希臘選舉。股市這兩日無端端high起來,但接着十一天的「齋等」,什麼事也可以發生,禍福尚待觀察。

「德國女人」眼見「法國男人」因跟她打得火熱行得太埋,失盡驕傲的法國選民之心,為免愈幫愈忙,默克爾在薩爾科齊初選失利後,立即與他保持距離,講到明不會瞓身為他站台造勢。「法國男人」孤身作戰,會否如民調所示般一敗塗地,十一天後自有分曉。

薩爾科齊無法以得票率最高候選人資格晉身決勝局,社會黨領袖奧朗德表現符合預期固為重要原因,但極右國民陣線得票率前所未有地高,把法國人對薩爾科齊的怨憤寫在牆上,也許才是這次大選最大意義所在。

奧朗德入主總統府僅一步之遙,國民陣線領袖馬琳勒龐這個「造王者」,心中自有盤算,多半會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替國民陣線鋪路成為法國最大反對黨與協助薩爾科齊反敗為勝之間,馬琳勒龐如何取捨,足以左右次輪投票大局。換轉你是勒龐,會點揀?薩爾科齊縱有一線生機,看來亦渺茫之極。連任?凍過水了!

逆德而行歐洲縮影

法國選民不分左右,齊向過去幾年與默克爾二為一體協作無間的薩爾科齊說不,德國在歐羅區內的不二盟友荷蘭政海翻波,兩者背後皆受一股巨力牽引。不論處於水深火熱的「豬國」,抑或堪當全歐楷模的荷蘭,追隨德國鼓吹的緊縮政策俱不得人心。法國大選由中間偏左的社會黨候選人大佔上風,荷蘭聯合政府分崩離析前路茫茫,導火線則是極右政黨以民生困頓失業惡化為理由,堅拒厲行緊縮。法國社會黨跟荷蘭極右派風馬牛不相及,惟逆德國之意而行卻不謀而合殊途同歸。在兩國政壇變天的背後,歐洲民怨沸騰民情反彈彰彰明甚,法荷國內局勢的劇變,不過是歐羅區政經現實的縮影。

在歐洲一片反對緊縮聲中,投資者可以點trade?花旗銀行「外滙大師」Steven Englander周初在一篇投資札記中言道,根據他的rule of thumb,政策利率上升100基點(1厘),約相當於長息上升20至25個基點(0.2至0.25厘)。Englander以按成員國GDP釐定權重的歐羅區十年期債息(不包括希臘、葡萄牙和愛爾蘭),跟其他G10發達國主權債息比較,發現歐債孳息較美英瑞典等發達國高出約150個基點。隨着歐債孳息上升,其他G10國家債息卻下降,兩者息差近周拉闊約50個基點。單以近周市況而論,這50個基點的額外息差,約等同於政策利率收緊200個基點(50 / 25 x 100 = 200)。

倘若將歐羅區與其他G10國家十年期債券全數150個基點的息差納入計算,效果更等同政策利率收緊600個基點(150 / 25 x 100 = 600)!

市場盼歐央行 「做嘢」

對於Englander的分析,老畢認為不可照單全收,理由有二:①以其江湖地位,這位花旗銀行「外滙大師」的rule of thumb,按理不可能斷估,應該有根有據。然而,老畢的感覺是,政策利率即使紋風不動,長息在短時間內上落20至25個基點,在日常交易中並不罕見。以每次加息四分一厘(25個基點)計算,政策利率上升100個基點,意味央行須加息四次。Englander的rule of thumb告訴他,政策利率收緊100個基點,相當於長息上升20至25個基點,我認為不無粗疏武斷之嫌。這不是在說,長息出現日常交易並不罕見的25個基點升幅,緊縮效應等同於央行四度加息嗎?有無咁誇?②就當Englander的rule of thumb正確無誤,長息上升跟央行收緊貨幣政策之間也不能劃上等號,理由是歐債跟其他發達國息差拉闊,是市場力量起作用有以致之,與央行主動收緊銀根是兩碼子事,直接比較大為不妥。

「外滙大師」想說的,若是歐債長息相對其他發達國偏高,給歐羅區經濟活動帶來負面影響,歐洲央行有必要放鬆貨幣政策以抵銷長息對經濟形成的緊縮效應,這又如何?

在未來十一天的「齋等」中,投資者引頸以待的,難道正是歐洲央行減息放水兼買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