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日星期三

信報 曹仁超專欄 - 經濟高原期投資難度高

1999年到2008年,中國原油消耗量年增長率6.6%,但產量增長率只有1.9%,同期天然氣消耗年增長率15.8%,產量年增長13.1%。2009年及2010年,中國原油進口為20367萬及23931萬噸,分別上升13.9%和17.5%,天然氣進口量為554萬和936萬噸,分別上升65.8%和69.4%。聯合國估計,全球能源消耗量由2006至2030年上升44%,其中油氣佔2030年能源市場消耗量55%,Donglas-Westwood估計,2008至2012年全球陸上管道投資1800億美元,其中亞洲佔420億美元;中國在2003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國,估計在2012年超過美國。

Sell in May and then......

上述是石油價格在過去十年大升的部分理由,因為中國石油消耗升幅大但產量升幅有限;中國油氣管道長度已由2001年2.76萬公里,增加至2010年的7.85萬公里,未來更將大量興建境外油氣管道約14萬公里,未來中國不但大量入口石油,同時大量入口天然氣,估計2030年天然氣將佔總能源消耗量25%或以上,參考過去中國對石油價格影響,相信未來十年天然氣售價看漲,今年投資天然氣股,有如2003年投資石油股道理一樣。

Sell in May and then what?過去七年,其中五年的5月至10月股市是上升的,回落的只有2008年同2011年兩年。今時今日,all-or-nothing market timing十分危險,去年10月開始,標普500指數上升軌在今年4月失守、去年10月4日開始的恒指上升軌亦在今年3月失守。

恒指由2月20日開始的調整至今仍繼續,因為內地民企進入第二輪汰弱留強期。中國最大威脅是通脹,到去年年底通脹率漸受控制,這是去年12月起人行逐步放寬銀根理由,亦是恒指由去年10月反彈至今年2月的原因,3月份中國新增貸款較2月上升40%,銀行又再次略為收緊貸款,中國通脹問題漸受控制並不代表一切冇事,上證指數至今仍未走出「下降通道」,西班牙10年期債券利率重返6厘,The pain in spain會否引發panic in the market?當歐洲同美國GDP同陷低增長期,中國能否獨善其身?

1978年到2007年是中國經濟百花齊放期,2007年10月開始中國經濟亦進入高原期,亦即汰弱留強期(香港經濟1997年進入高原期後,由1997年第三季到2003年第二季房地產大幅回落、2003年第二季至2011年第三季房地產回升)。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A股跌到「四腳朝天」、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A股完成大升後又再出現大調整。內地房地產自2011年第三季,開始進入回落期……。

--------------------------------------------------------------------------------

在經濟高原期是winner takes all,即任何行業只容許少數成功者(佔總數10%左右),淘汰大量失敗者(佔總數90%左右。)只有「買中」行業中的龍頭股,才可獲利。

--------------------------------------------------------------------------------

在經濟高原期做投資屬高難度動作,往往周一股市上升1%、周二又回落2%。《鐵達尼號》3D版上月在港上映,再次提醒大家這個世界沒有「too big to fail」,大得不能沉沒這回事!自2007年至今,多少大企業、大銀行如非政府挽救早已沉沒。

美國面對雷曼事件,2008年10月推出TARP(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向各大銀行注資7000億美元,事後發現沒有用;2009年3月推出QE……2007年10月至今,聯邦政府負債由8.5萬億美元,上升至16萬億美元,可見過去三年半時間美國政府向金融系統注入多少資金,十分奇怪,美國CPI升幅仍不大,理由是新增貨幣大部分留在銀行體系裏,很少流入市場。

樓價與人均收入息息相關

1971年美元同黃金脫鈎後,金價在過去40年上升了很多、樓價升幅更大,扣除CPI升幅後計,以香港樓價升幅最大,其次是英國(接近5倍)、澳洲(接近4倍)、加拿大及美國(接近3倍);日本在1990年之前升幅很大,經過20年回落後,目前樓價扣除CPI已重返1971年水平。

過去全球樓價上升周期一般可長達7至8年,回落期5年左右,過去全球樓價上升大部分日子升幅略高於CPI的2個百分點左右(例如CPI上升3%、樓價全年可上升5%),但1980至2006年,全球樓價大部分升幅十分大理由是因為利率回落。推動樓價上升主要力量來自當地人均收入上升,例如1970至1997年香港人均收入由3000美元,上升到30000美元,是推動樓價上升主要動力。其次是通脹,例如1970至1980年香港CPI升幅很大,令樓價升幅更大。然後,才是利率回落期,例如1980年供樓利率由22厘回落至2012年的2厘左右。其他也包括如土地供應、政治因素等。

來自全球其他國家的經驗,樓價上升速度最快時段是人均收入由2000美元,升至20000美元那段日子,人均收入低於2000美元的地區或國家,樓價上升幅度很慢、高於20000美元後樓價升幅亦減慢,高於30000美元後吸引力更大減,例如歐洲不少國家過去40年樓價升幅只同CPI升幅接近(日本今年樓價扣除CPI後亦重返1971年水平)。

港人15年歷3次泡沫爆破

上述因素可解釋1997年至今,內地一線城市如深圳、廣州、上海及北京樓價翻兩番,反之香港樓價今年才重返1997年水平理由,因為到了1997年,香港人均收入已達30000美元而1997年內地一線城市人均收入剛進入2000美元。自去年9月起,內地一線城市樓價已開始出現小房小跌、大房大跌。

香港主權回歸15年,港人已經歷三次泡沫爆破,第一次是1997年的房地產、第二次是2000年科網股、第三次是2007年環球性金融海嘯……經濟環球化令泡沫更易形成及爆破。

美國1966年那次衰退期結束是透過美元眨值、1982年進入科網股時代。日本自1990年起,日圓不但沒有貶值反而升值,至今經濟仍搞唔惦。這次歐洲又如何?戰後馬克大幅貶值留下的教訓,令歐羅很難進入大貶值期。

香港情況比較好,因為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既受西風呼呼吹而冷卻又獲得東風的滋潤春意盎然,出現大上大落。Buy low and sell high成為1997年7月後最成功策略,但何謂低、何謂高?只有事後孔明。此乃1997年7月後個人在投資策略上採保守策點的理由。

「買入後持有」策略過時

追隨趨勢亦非容易,過去趨勢一旦形成可以長達3、5、7年,但1997年7月後的「趨勢」,維持日子愈來愈短,因此不忘「止蝕」,盡量不用「孖展」買賣股票,保持一定的流動資金、學習拋空股票等,都是1997年7月後必需學習的新技巧。「買入後持有」投資策略已過時,例如畢非德在1970至2000年的致富方法,到1999年3月如以354美元購入eBay、2000年3月以146美元購入思科,甚至畢非德的最愛可口可樂,由1998年至今,持有十五年亦沒有回報。

香港情況亦一樣,在1994年以54元購入合和(054)、42.25元購入鷹君(041)、1997年7月以31.11元購入新世界發展(017)、2000年以139.55元購入和黃(013)等等,上述股份至今仍未重返當年高價,東方報業(018)股價更由1994年高價5.23元回落後,在可見將來亦返不去從前高位,因為報業呢一行自1994年起走下坡。有利集團(406)自1991年的3.48元回落至今,二十年已過去,相信亦不易重見1991年高位,因為香港大量興建廉租屋、居屋時代已過去,甚至CY上台後是否加強興建廉租屋及居屋都存在疑問,至於電視廣播(511),自2000年高價85.25元回落,擔心亦是一去不返,因為未來數間新電視台將加入競爭。

在經濟高原期,理性投資者經常感慨面對非理性的市場,資產價格可以在毫無理由下升下降50%或以上,例如1997年8月至今恒生指數從16800點起步,經歷過三次大上大落,今天恒指同1997年8月比較,只上升小許,但波幅卻可以殺死人。

樓價亦一樣,由1997年第三季回落到2003年第二季後又上升重返1997年水平。香港經濟是否自2007年10月起進入K周期理論中的回落期?即只有放鬆銀根期,才能刺激股市及樓價上升?例如2009年8月人行開始抽緊銀根、A股便立即跪底,今年5月面對美國OT2結束後美股又如何?在經濟高原期只要避過回落期(例如香港1997至2003年),仍有6年好景。

在經濟回落期投資有如逆水行舟。過去22年日本股市向全人類證明:人為低利率不能鼓勵健康的投資,反而孕育大量錯誤的投資,只會延長經濟衰退期。

找撒旦管制魔鬼?

低利率政策不但帶來資產泡沫及負債上升,當泡沫爆破後更進入漫長回落期。今天香港的租金如此昂貴,可拖垮大量正常行業。資金成本的不合理引發非理性消費,例如一部iPhone售價相等於白領半個月薪金。

--------------------------------------------------------------------------------

投資市場日漸賭場化,大量衍生工具出現之外更有高頻交易,許多買賣只在乎追求短期利潤,同投資無關。

--------------------------------------------------------------------------------

傳媒亦廢話連篇,例如認為港股回落是因為歐債危機(但去年10 月的歐洲股市卻上升!),金價上升是因為石油有價(去年10月至今卻出現金價回落、油價上升),大行報告亦變成向客戶推介個別股份找生意之用,而非深入分析別行業的盛衰周期及個別股份的優點同缺點。

低利率政策令富者愈富帶來社會不公義,一般市民希望透過政府去糾正社會不公義,忘記低利率政策始作俑者是美國政府,「找撒旦去管制魔鬼」,可行嗎?許多人認為,量化寬鬆(QE)令貨幣供應大增後,遲早令高通脹期重臨,2008年9月15日雷曼出事,2009年3月推出QE後聯儲局購入1.75萬億美元長債,2010年11月(QE2)再購入6000億美元長債,即美國新增貨幣共2.8萬億美元,但至今為止,高通脹並沒有在美國出現。

2011年11月美國M1增長率高達34.1%,為何去年美國CPI升幅仍如此低?從1994年後的日本情況所得出的結論:貨幣供應上升同時如貨幣流速不升對CPI影響有限,因為新增貨幣都滯留在銀行用作買國債而非借給工商界結果只令國債價格上升、孳息率回落。

今天應否buy china?

自2011年7月至今,中國淨賣出美國國債160億美元,北京政府已宣布分散投資,即未來不會大買美國國債,日本則自顧不暇。過去中、日兩大買家購入美國政府每年發行債券15%,再透過QE及QE2,聯儲局在過去兩年,每年回購12%國債;2012年5月以後,美國債市面對過去32%買家在市場上消失,美債早已進入熊市。美國5年期債券利率已由2月初0.7厘,上升至1.1厘;十年期美債孳息率更重返2.35厘,代表低利率時代逐漸結束。在過去60年,美國10年期債券利率低於標普500股息2厘只發生過4次,例如1957年,其後三年股市上升120%,第二次是1974年底,其後股市升幅亦超過120%,第三次是2003年年初,事後股市升幅更達184%,第四次是2009年(除非10年期債券利率在2012年內升上3厘)。不然亦不用過分擔心今年美國股市。

自2001年年底中國獲准加入WTO後,中國收支賬上的盈餘由2003年佔GDP的2.8%,上升到2007年10.1%。2007年5月中國政府同意讓人民幣逐步升值加上近年工資大幅升值,到2011年全年計中國收支賬上的盈餘已下降至佔GDP的2.9%,代表人民幣升值及工資升值後已大幅削弱中國貨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

中國外滙儲備由2001年1月1700億美元,上升至2011年12月3.2萬億美元,今天中國已不缺乏外滙。中國私人消費佔GDP比重卻由2000年46%,下降至2007年36%,私人及公眾消費由佔GDP的62%,下降至49%,反之儲蓄率由佔GDP的38%,上升至51%。消費不足、儲蓄率太高威脅中國GDP進一步增長,2008年11月政府已着手刺激內部消費,今年是否Buy china now的日子?

--------------------------------------------------------------------------------

今天南韓產品在品質方面,部分已超越日本,中國產品能否由過去「以量取勝」轉為「以質取勝」?中國出口產品高技術含量由1995年只佔7%,上升至2007年佔33%(即2007年出口產品中33%是高技術含量)。過去中國生產成本較其他出口國平均低30%,2007年5月,隨着人民幣升值及內地工資大幅上升,令中國生產成本較其他地區或國家的優勢逐漸下降,中國製造業必須大量投資新器材取代人手,因此,出現2008至2011年製造業青黃不接期。踏入2012年,此一過度期是否已完成?

內地二線城市例如武漢、成都、重慶等工廠,今年首季訂單較去年同期上升一倍,許多二三線城市例如離開深圳或上海400公里的小鎮,過去因道路很窄,而現在已有公路直通,世界500大製造企業不少已在這些過去很少聽聞名字的二三線城市建立工廠,例如合肥市,今年工業生產額上升70%(全國上升9.2%、上海上升8.2%)。中國製造業已由沿海城市向內陸轉移,踏人2012年已漸見成績,看來內地工業股又到擇肥而食的日子,反而一線城市轉型成為消費城市方面仍需一段日子,不似1984年香港那次轉型那麼順暢。

4月份回上海小住一個多星期,發現大量新商場已在各區建成但消費不足,形成大部分新建商場內的商店皆蝕本經營。如何減少儲蓄刺激消費?以上海為例,一般人每月收入只有3000、4000元人民幣,但消費品(以香港人常用者為例)售價卻較香港高出30%,例如到餐廳飲杯嘢需30元人民幣、一份相等於香港「大家樂」水平的午餐,收費50元人民幣,至於到高級餐廳消費例如「鐵板燒」,收費400元人民幣一份,高級酒樓內的蝦餃、燒賣,一籠收36元人民幣,至於蒸條東星斑收960元人民幣,更非大部分人可負擔水平(當然亦冇理由回上海食海鮮)。可以說,內地消費品售價偏高是內地消費不足理由,情況同1990年前日本相似。競爭不足、進入市場成本太貴,政府有關部門應大開中門,吸引更多供應商加入競爭令消費品售價下降,內部消費才可興旺起來。

德銀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內地製造業與房地產關連系數在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是0.81,但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已下降至0.12,即房地產業對製造業影響力已大減,甚至進入互不影響期。內地中小企製造業指數自去年10月開始已重返50(即擴張水平),邊際利潤在上升中、原材料價通脹壓力在下降中……。自2011年第四季開始,中國經濟已逐漸減少對房地產的依賴。個人在去年12月發出內地A股進入牛市二期訊號,面對歐債危機,人行在未來最少仍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兩次及減息一次,幅度在0.25厘。去年中國個人稅率已減少,但間接稅仍十分高(政府2011年稅收中70%來自間接稅),間接稅不但導致物價高,同時令物資及服務流轉率下降、影響經濟繁榮(香港是最少間接稅地區之一。)政府必須減稅去刺激經濟增長。今年4月,中央已開始討論如何降低(或取消部分)間接稅去刺激經濟。

未來如何由今天決定

「夏天買棉被、冬天買草蓆」人人曉講。今天你有冇膽在冬天買草蓆?如果你不滿意現在自己的生活就是不滿意過去自己的決定,如果你不想過現在的生活,就應從今天開始決定改變未來。今天你的情況由過去10年所作每一決定所形成,例如2003年你有沒有決定買樓、2007年有沒有賣出股票,2009年重新入市等等,未來的你由現在所作的決定所塑造!

過去的決定形成今天的你,現在所作每一決定,又塑造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