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

信報 投資者日記 - 以色列2月突襲伊朗?

‧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固,而是反脆弱。堅固遇上「黑天鵝」事件頂多只能屹立不倒;但反脆弱遇上不期而來的巨變,卻能從中得益,更大更強。「黑天鵝」作者塔利布新書《反脆弱》出版在即,研究部在B6 頁率先介紹這套亂世投資哲學。

‧女士要吸引異性目光,少不了華衣化妝;股票要吸引投資者垂青,同樣可以大玩變身。優派能源(307)透過代價發行收購財技,搖身一變成為煤礦商,令到股價chok chok chok。高仁在B10 頁「財圈識真假」拆解優派的變身大法。

‧法國上周拍賣的十年期國債孳息率雖然比去年同期稍為回落,但並不表示歐豬面對的融資危機已經化解。投資者最怕的是政治引起的地動山搖,是故債市的實際情況要待月底歐盟峰會後才見真章。詳見B18 頁「LEX」。

1月9日,周一。港股單日轉向,在上下波幅近600點、好淡爭持激烈的市況中,恒指終以18865點接近全日高位收市,上升272點,成交增至475億元。

港股早段表現乏善足陳,恒指最多跌近300點,淡友借新年伊始歐債憂慮揮之不去、美國就業數據勝預期美股卻應升不升發難,溫家寶總理在五年一度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雖有提振A股信心之說,惟重點是深化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加強股市監管,針對現存流弊促進A股健康發展,目的在完善市場架構防範金融風險。金融工作會議早於上周六閉幕,投資者有整個周末消化溫總的話,「提振A股信心」對股市的正面影響,周一開市便應反映,惟內地股市未見大幅高開,港股早段淡友佔盡上風,及至上證綜指重上二千二關,港股始「如夢初醒」,「溫總效應」驟現。

深層次矛盾待化解

溫總提振A股信心的講話,是在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防止虛擬環節過度膨脹等前提下作出的,股市是否斷章取義借題發揮無關宏旨,恒指午市在A股帶動下拗腰反彈,早段全程捱打的好友反敗為勝,投資者有理無理炒完至算,至於如何在提振股市信心之餘,做到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此乃深層次矛盾,有賴決策者發揮過人智慧見招拆招一一化解。

美國與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的對峙近日不斷升溫,以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為首的戰鬥群,非但在伊朗十天軍演期間肆無忌憚地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還從索馬里海盜手上救回十三名伊朗漁民,既彰顯人道主義復大剃德里蘭眼眉,伊朗不甘示弱,上周六在阿富汗邊境再度進行軍演。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戰略分析師王義桅1月7日以〈美伊會在霍爾木茲海峽開戰?〉為題,透過對國際體系中「主權」與「公域」兩個概念的深入剖析,從法理和實際層面替美伊之爭下了一個註腳。然而,文章結尾指出,美伊在霍爾木茲海峽的較量並非「主權」對決「公域」,而是兩國大玩「膽小鬼遊戲」,伊朗一再進行軍演、不斷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恰恰彰顯該國絕不希望開戰。王義桅在標題雖打了一個問號,惟從此番一針見血的評論,美伊會否在霍爾本茲海峽開戰,在作者心目中答案已清楚不過。

美伊劍拔弩張惟大打出手的機會微乎其微,道理就如王氏所說,伊朗所有進出口幾乎都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對此海峽的依賴比受其威脅的西方國家猶有過之,非到別無選擇的關頭,伊朗絕不會把恫嚇付諸行動。

理性推斷可靠嗎?

然而,發生機會微乎其微,不等於沒有發生的可能,美伊不虞大打出手,是根據理性推斷結合伊朗跟西方三十年來多次對峙的經驗歸納起來的結論,可準可不準。如果只是金融封鎖石油禁運(歐盟上周已就此達成原則性協議,詳情相信不日便會公布),切斷霍爾木茲海峽玉石俱焚這種極端情景,想來真的不會出現,惟以色列或美以聯手攻擊伊朗境內核設施,放棄在外交上浪費時間轉而尋求「改朝換代」(regime change),情況卻又如何?

老畢近日看過一篇由金融服務公司Religare Capital Markets發表的報告,當中最「惹火」的推論,正是以色列或美以聯手摧毀伊朗核設施的可能。該行認為,以色烈今年2月初向伊朗動武的機率高達五成,而美國參與其事,今年5、6月機會高達二成;此一估算若落空,兩國年中動武的機率皆會大幅回落,惟臨近大選美國襲伊的可能性將再次上升【圖】。這顯然在說,以色列屬意年初先下手為強,錯過時機便按兵不動,而美國對伊動武的機會則隨選情變化時增時減。

油價的四個假設

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去年11月就伊朗核活動發表報告,觸發美伊新一輪衝突數天後,「債王」格羅斯掌舵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發表了一份該行稱為「白皮書」(white paper)的報告,在伊朗核設施一旦遇襲的前提下,按伊朗石油出口和霍爾木茲海峽航運可能遭受的影響,作了四個假設:①伊朗石油出口受到最低程度的衝擊;②伊朗石油出口中斷一個月;③伊朗石油出口中斷半年,以及④伊朗對遇襲作出報復,霍爾木茲海峽石油運輸癱瘓。根據此四個假設,PIMCO為油價可能出現的反應作出評估。

在頭三種情況下,PIMCO認為布蘭特油價將在每桶120至150美元的範圍內反覆高企;若不幸出現第四種情況,油價升至什麼水平便無法估計了。

Religare對以色列/美國突襲伊朗的評估,不無嘩眾取寵誇大其詞之嫌,惟萬一給它「算」中,伊朗聲聲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只因看準美國(或以色列)不敢對她下手,這個理性推測便有重新估計的必要。



信報專欄 財圈識真假 - 優派變身chok chok chok

文章開首,高仁要多謝各位「巴打」、「唉女」、「粉絲」、「絲打」的「十卜」(support),一齊來響應「一人一貓(email)」的呼籲,一份又一份的新年禮物蜂擁而至,無言感激。

為了報答各位善長仁翁,高仁本來打算倣效《歡樂滿東華》的做法,列出一份支持者的名單,但心想大家可能希望隱姓埋名,最後只好打消念頭。高仁惟有跟周局長一樣,演唱一曲《忘不了你》,禮尚往來(請到Youtube網站搜尋短片)。

周局長的歌藝是否吸引,請各位「巴打」自行判斷,但上市公司要吸引投資者又可以憑什麼呢?其中一個方法是玩「變身」。優派能源(307)就是透過代價發行收購煤礦,再更改公司名稱去改頭換面,但期間涉及合股及更改每手買賣單位(lot size)的財技,令到股價chok chok chok。

收購煤礦玩「變身」

正如「唉女」未化妝、未set頭之前,可能左看右看都是「娘味」十足,與「索女」二字完全沾不上邊。優派能源未變身之前,主要經營媒體相關業務,包括廣播節目製作及多媒體產品買賣業務,其中多媒體產品買賣營業額比重高達99%,毫無吸引力可言。

「唉女」要變成「索女」,可以揀市場最in的化妝品、最流行的服飾,替自己裝扮一番。公司要變得吸引,可以選擇近年來炙手可熱的煤礦業務,將之據為己有進行大變身。

該公司於2010年9月宣布一項非常重大收購(簡稱VSA,Very Substantial Accquistion),透過收購Up Energy Investment (China) Limited不少於88.14%股權,而進軍內地煤礦行業。

完成收購後,該公司業務拓展至包括煤炭開採及焦煤加工及買賣業務,順理成章更改公司名稱,由泰德陽光正式更名為優派能源,以切合公司的最新業務發展。

根據協議,該公司建議以高達78億元收購內地三個煤礦,惟其時的手頭現金及等同現金項目僅得2200多萬元,根本不足以應付收購的總代價。那麼如何是好呢?

「獎金加獎品」支付

記不記得高仁曾經提過,上市公司常用的四式「吸水大法」,分別是供股(Rights Issue)、公開發售(Open Offer)、配售(Placing)和代價發行(Consideration Issue)。該公司利用的正是代價發行,雖然同樣是「獎金加獎品」的代價發行,但「獎品」稍為作出微調,是以可換股債券(簡稱CB,Convertible Bond)取代發行股份。

溫故知新,代價發行是通過發行股份作為交易的代價,既可以是全數以代價股份「埋單」,也可以是「獎金加獎品」(現金加代價股份)形式進行。以代價股份支付全部或部分交易代價,通常涉及收購、合併或分拆等行動,以避免支付大量現金影響公司運作。

經過多次的修修改改,該公司最終收購了Up Energy Investment (China) Limited全部權益,「獎金加獎品」分配比例則變成為:「獎金」僅佔2000萬元,「獎品」本金額為78億元,但獲賣方加碼認購至83億元。

合股改lot size不一致

接着下來的故事發展是,該公司受到收購煤礦消息刺激,復牌後股價單日爆升86%。其後,該公司股價表現反覆,chok上又chok落,但整體走勢以向下為主。大約半年之後,該公司股價更打回原型。【圖1】

此時,優派能源再次施展財技,建議以20合1基準作股份合併,並且更改每手買賣單位,由4000股股份更改為2000股合併股份【表】。若果各位「巴打」是「心水清」的話,一定能夠看出箇中詭異之處,就是合股與更改lot size的比例並不一致。

譬如說,優派能源的「一手黨」(一手相等於4000股股份)散戶,於股份20合1生效之後,僅持有200股合併股份,慘遭淪為碎股(odd lots)【圖2】。要湊足一手的話,只好買入1800股合併股份,但要再花費作投資;要賣出碎股的話,只可以幫襯「碎股佬」,但隨時要比正價蝕5至10個價位。

更重要的是,股份合併可能是「合、削、拆」三部曲的前奏,因為公司透過股份合併、資本削減及股份拆細,不但可以擴闊股本重組後股價與票面值的差距,也可以創造大量未發行「公仔紙」,使公司日後「抽水」變得更容易。

雖然優派能源玩「變身」,其真身(是男還是女)尚未知曉,但已經足夠符合股價chok chok chok的主題。

本欄逢周二刊出。

歡迎交流上市公司的財技個案及招數,請電郵至koyan@hkej.com




張五常 - 馬歇爾的失誤

(五常按:本文是《經濟解釋》卷三第六章《成本定律與覓價行為》的第一節。)

覓價(price searching)是指一個出售者所訂的價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由出售者自己決定,所以他要覓價。減價賣得多一點,升價賣得少一點,含意着出售者面對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傾斜的。絕大多數的市場是這樣。反過來,受價(price taking)是指出售者面對的需求曲線是平線一條,按此價他可以無限量地銷售,把價提升少許他一點也賣不出去。在真實的世界,除了期貨市場或近於該市場的產品,受價的行為少有。

覓價是因為出售者面對的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他要決定售價,不能不覓。經濟學是以出售者面對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來界定壟斷的:這門學問提不出更為可取的壟斷定義。壟斷永遠有競爭,只是程度不同。我們這裡關注的是面對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一個產出銷售者會怎樣選擇訂價與產量。不是問應該怎樣,而是問會怎樣。

覓價分析麻煩有趣

西方的經濟學者要不是對市場認識不足,就是認識的市場變化不多。一九六四年我向老師阿爾欽提出在香港某些小街上,眾多小販攤子出售相近甚至相同的物品,但出售者不斷地跟顧客討價還價。阿師有點不相信,跟我研討了好些時日。銷售同樣物品,在同一市場的激烈競爭下出現討價還價的行為,我想了三十多年才找到解釋。這是本卷第八章的話題。

討價還價含意着出售者面對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傾斜的。競爭者無數,這出售者算是個壟斷者嗎?算是,因為他面對的顧客被訊息費用左右着,不知道其他出售同樣物品的最低售價為何。討價還價當然是覓價,出售者與購買者皆覓。結果是同樣物品,不同的購買者往往付出不同的價。屬價格分歧,是本章過後要討論的話題了。

解釋覓價的行為或現象是經濟學比較麻煩的部分,從這裡開始我分三章處理。不容易,但非常有趣,也示範着經濟理論的解釋力。牽涉到的理論不深,但概念要掌握得好。傳統的分析不着重真實世界的考查,因而漠視了理論與概念的變化。這不幸的發展源自我歷來佩服的馬歇爾傳統。馬前輩對概念的掌握弱於他推理的超凡本領,而後來的人把他的理論簡化錯了。

第一節:馬歇爾的失誤

從重視真實世界的經濟學那方面衡量,馬歇爾是古往今來天賦最高的理論家。高不可攀,他跑了幾年工廠才動筆寫他的《經濟學原理》。百多年前跑廠應該沒有我們今天那麼方便,變化不像今天那麼多,而更重要是馬氏忽略了工業的合約結構。解釋覓價的行為,牽涉到的理論當然離不開需求與供應,前者重要的是需求定律,後者重要的是成本概念。馬歇爾在這兩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也混淆着重要的失誤。

在需求那方面,彈性係數是馬氏的發明。雖然消費者盈餘不是他首先提出,卻是由他定其名而加以發揚。彈性係數對解釋行為的用場不大,但消費者盈餘則非常重要。馬氏不重視後者的解釋用場,而他的學生庇古對解釋行為沒有興趣,把消費者盈餘帶到福利經濟那邊去。

吉芬物品否決定律

馬歇爾處理需求的最大失誤,是在他的一八九五年《經濟學原理》的第三版引進了吉芬物品。這引進否決了需求定律!嚴格地說,沒有這定律經濟理論無從推出可以驗證的假說。馬氏重視經濟解釋,深知科學不容許以事實解釋事實。他是科學方法走在前頭的其中一個重要人物,但要數十年後西方才發展好我信奉的科學方法:解釋行為要有可能被事實推翻的假說——不可能被推翻是無從驗證的。吉芬物品的存在——即是需求曲線可以向右上升——使我們無從肯定物價之變人的行為會跟着怎樣變,因而沒有可以驗證的假說。我知道吉芬物品今天的經濟學課程還在教,但那不是教經濟解釋。我也知道近二十年有了新潮的科學方法,但驗證假說還是基本的要求。

在卷一《科學說需求》我對需求定律的各方面作了詳盡的解釋,不深也不淺,但怎樣用是要頻頻練習的。從《經濟解釋》的卷一到卷四我都示範怎樣用,而示範得最多是本卷。我說過,不可或缺的經濟理論只有需求定律,把這定律用出變化是解釋行為的主要法門。

經濟學難在掌握概念

轉到供應那方面,主要的理論是邊際產量下降定律,由馬歇爾高舉的von Thunen(1783-1850)首先提出。這定律可用成本的變化取代(見《收入與成本》第六章)。供應的重心所在,是成本概念的變化與掌握。凱恩斯曾經說經濟是淺學問,但有大成的人甚少。這看法應該對。但凱氏認為經濟學要有大成需要多方面的學問集於一身,不一定對。我認為經濟學之難,是難在成本概念及也屬成本的租值概念的掌握,而交易或制度費用也屬成本。換言之,經濟解釋的困難主要是局限變化的處理。

偉大如馬歇爾,我認為他對概念的掌握是較弱了。尤其是成本的概念,馬前輩的掌握不到家。不容易明白為何這樣。直接成本、上頭成本(他也稱間接成本)、準租值(quasi rent,可簡稱租值),基本上來自馬氏的創意,但他自己掌握得不夠好。

今天同學們背得出的成本(指機會成本)定義(背得出不等於懂),馬歇爾奇怪地沒有掌握得好,屢有失誤。成本是最高的代價,經濟學鼻祖斯密知道,跟着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勝定理清楚地以邏輯證實,但李氏本人在應用上也常有失誤。跟着的密爾用得對,再跟着馬歇爾則用得不對。不是簡單的發展。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猛攻時,那所謂機會成本只限於那條「生產可能曲線」的闡釋。後來反覆重讀阿爾欽、弗里德曼與科斯這三位的作品我才對成本概念的掌握開始有舒適感,但還要過若干年,等到每次看成本皆向前看,等到懂得處理租值消散,才感到真的舒適。歷史成本不是成本,所以成本永遠要向前看,本科早就教了,但運用起來懂得貫徹地這樣看的鳳毛麟角。同學們要記住,一秒鐘之前的選擇也是歷史,覆水難收的支出,不管多大再不是成本。

天才思想用得不對

馬歇爾對成本概念掌握不足惹來不少麻煩。那所謂準租值(quasi-rent)是他首先提出的,無疑是天才之筆,可以簡稱租值。上頭成本(overhead cost)他又稱間接成本(indirect cost)也由他提出,也屬天才。可惜馬前輩當年因為概念的掌握不足,不知道他說的準租值或租值與他說的上頭成本是同一回事。不是淺話題:二○○一年我發表《上頭成本與租值攤分》(見《供應的行為》舊版第三章第四節),懂經濟學的朋友讀到皆站起來。然而,我知道問題還沒有圓滿地解決,因為「灰色地帶」還沒有處理好。這灰色地帶可以很小或很大,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呢?這問題我一拖再拖,不斷推遲,拖到今天,走投無路,於是決定在本章第二節以《合約結構主宰成本定律》為題處理。

另一個麻煩,是馬歇爾提出長線與短線的分割處理。把不同的因素或變量分割開來,讓某些變某些不變,可以示範每項轉變帶來的效果,作為一個分析的步驟有其可取之處。但這樣處理是數樹木而不看森林,而解釋現象要問為什麼某些量變某些量不變。受到馬氏的影響,經濟學的發展提出了好幾項長線與短線的分析,科斯與阿爾欽等人皆認為這些發展對公司理論(theory of the firm,其實是分析市場,不是分析公司的性質)有災難性的影響。

避開交易費用的麻煩

我認為馬歇爾提出長線、短線的分析是有着一個不言自明的含意:他要避開處理交易或訊息費用這些局限。他沒有說明,但某些調整短線有困難,長線則沒有,其含意是短線調整會較為容易地受到交易或訊息費用的左右。避開處理交易費用帶來的麻煩比當年馬氏想像的嚴重得多。交易費用(也是成本)是很難處理的局限。科斯一九三七年提出時沒有幾個人重視,或認為是套套邏輯。經濟學者重視交易費用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的。這轉變是跟馬歇爾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分離。很不幸,可能因為交易費用的處理不易,演變出來的是卸責、恐嚇、勒索等無從驗證的假說,而最盛行的是博弈理論,也是無從驗證。

回頭說生產成本這個重要話題,馬歇爾之後成本曲線也有長線與短線之分,也屬災難,而更頭痛是好些課本把馬氏的上頭成本處理為固定成本,直接成本處理為可變成本——真的弄得一團糟了。同學們要記住:成本永遠要向前看,計劃產出什麼,量為何,要多快,用哪種方法,各有各的成本,沒有什麼長線短線的。也要記住,那所謂上頭成本是由市場決定的租值,而直接成本是不產出不需要支付的。我在卷二處理過,本章第二節會再處理,但集中在上頭成本的「灰色地帶」。

漠視交易費用帶來的困難不少,而或明或暗地假設交易費是零帶來的困難更多。馬歇爾的傳統有產品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之分。如果交易費用是零(馬氏沒有說明),這兩個市場不可能分開,而我在一九八二年指出如果所有交易費用真的是零不會有市場。以一般均衡分析知名天下的瓦爾拉斯(L. Walras, 1834-1910)以N種產品及N減一的相對價格為分析的起點。如果交易費用是零(瓦氏說明是零)品種之數(N)無從決定。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我還是拜服馬歇爾。他跑廠的經驗讓他的作品有真實世界的內容,而上蒼賜予他的天賦使他創立的理論架構既完整又清晰,當年我讀來彷彿拿着一件實物在手,看得到,摸得着,因而後來可以逐步改進。一九六一年我開始讀馬歇爾,因為父親的事業,我是從商店與工廠的環境中長大的。

Simple Present & Simple Past Tense


Simple Present & Simple Past Tense

1.      Simple Present Tens(現在式) - 現在時態主要表示:
l   現在的動作或狀態     
l   經常性的動作或狀態
l   描寫事實或真理

2. Simple Past Tense(過去式) - 過去的動作或狀態。
l   過去發生的事物
 
現在:We go now.
        Do we go now?
        He goes now.
     
  過去:He went yesterday.
        Did he go yesterday?
  *"did"是助動詞"do"的過去式,幫助說明「過去」和表示「疑問」。

  現在:Can you swim?
  過去:Could you swim last year?
  *"could""can"的過去式,幫助說明「過去」及「能夠」。

  現在:You may go.
  過去:You might go yesterday but why did you not go?
  *"might""may"的過去式,幫助說明「過去」及「可以」。

  現在:Where are you?
  過去:Where were you yesterday?
  *"were""are"的過去式。

 I was / you were / he was / we were / you were / they were

love   you. 我愛你
I   loved   you. 我以前愛你

Tom  is  a good boy. 湯是個好孩子
Tom  was  a good boy. 湯以前是個好孩子

Exercises

Change the verbs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 into past tense.
1. Yesterday, I go to the restaurant with a client.
2. We drive around the parking lot for 20 minutes in order to find a parking space.
3. When we arrive at the restaurant, the place is full.
4. The waitress asks us if we have reservations.
5. I say, "No, my secretary forgets to make them."
6. The waitress tells us to come back in two hours.
7. My client and I slowly walk back to the car.
8. Then we see a small grocery store.
9. We stop in the grocery store and buy some sandwiches.
10. That is better than waiting for two hours.

Correct the mistakes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Last night, Samantha have pizza for supp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My pet lizard was died last mont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Yesterday I spend two hours cleaning my living ro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This morning before coming to class, Jack eats two bowls of cerea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What was happened to your le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