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

信報 投資者日記 - 真金不怕洪爐火

‧眾所周知,專長研究大蕭條的貝南奇以史為鑑,因此用盡一切方法力阻美國陷入通縮。但更值得借鑑的,卻可能是1920 至21 年聯儲局以加息讓經濟極速起死回生的經驗。B2 頁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專欄既論央行管治也論金本位制。

‧恒指上周跌逾260 點,中線市寬險守支持區底部,雖難言弱勢,但亦顯示大市反彈力度極為不足。可幸恒指仍處於上升趨勢線及50 周線之上,反彈勢頭仍未確認結束。研究部在B7 頁提醒大家,股市走弱機會或大增。

‧樓價停不了,七八十後置業夢難圓;陳光誠「逃」出生天,舉世關注下本港「大台」偏偏隻字不提;「網絡23 條」壓境,惡搞一族高呼: 「惡搞無罪、笑中有淚」。五一假期前夕,錢志健懷着信望愛關注金融圈外。詳見B17 頁。

4月29日,周日。與驚慄小說家Stephen King同姓同名的滙豐環球首席經濟師簡世勳,2010年出過一本以《失控》(Losing Control: The Emerging Threats To Western Prosperity)為書名的著作,從宏觀角度剖析西方金融危機。老畢跟簡世勳有過一面之緣,在《信報》創刊三十二周年,他是報慶特輯的受訪者之一。其時滙控(005)把美國消費金融集團Household International收歸旗下不久,西方信貸泡沫達到頂峰,但次按尚未爆煲,簡世勳對這宗併購有何看法,沒有先見之明的我捉到鹿不懂脫角,並未當面相詢。可是,從簡世勳的著作和分析來看,今天回望,他對擾攘四五年(看你從哪個點開始計)的西方金融危機,應有不同尋常的感覺。

從蕭條到壓迫

上周一,簡世勳以〈從蕭條到壓迫〉(From Depression To Repression)為題,發表了一份報告,分析官方債務人(政府)在「信貸長龍」(credit queues)中「打尖」,令無可奈何給擠在後頭者,融資愈來愈難愈來愈貴。這種「金融壓迫」(financial repression)引發的「擠壓效應」(crowding-out effect),隨着公營部門債台高築不斷增強。

簡世勳的見解稱不上新穎,從西方央行不斷量寬,以人為手段壓抑政府融資成本,以至「有形之手」透過對銀行借貸實施指引,把原本屬於私營環節包括海外市場的借貸機會讓了給政府,這位滙豐經濟師在文中提及的種種現象,後海嘯時期早就成為金融常態。

央行施行量化寬鬆、政府以行政手段影響銀行商業決定,「有形之手」無處不在,惟俗語有云,有借有還上等人,不論信貸泡沫巔峰期的濫借亂借,抑或今時今日簡世勳口中的「金融壓迫」,背後支持借貸活動的不離兩件事:①確保債務人有足夠現金流還本付息;②負債方提供的抵押品價值不虞大起大落,具充足的財富保值功能。在多數情況下,貸方既要求①亦要求②,這正是銀行在衡量應否向有意置業者提供按揭貸款時,除了替物業估值外,還對準業主的職業與收入審核個一清二楚的底因。在《信報》三十二歲生日的2005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信貸市場發生了什麼事,大家是否仍有印象?那個時候,按揭貸款的抵押品,乃價格急跌前的住宅和商用物業;按揭抵押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的抵押品,是由物業支持的按揭貸款;抵押債務證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CDOs)的抵押品,則是由按揭貸款支持的MBS……。樓市好景時,按揭貸款、MBS、CDOs價值無不水漲船高,以此作抵押品向銀行或投資者尋求融資,易如反掌有求必應。今時今日,從樓市泡沫衍生出來的此等金融產品,價值和市場認受性早已面目全非,由它們構成的抵押品資金池,豈有不滴水難存之理?

黃金奇貨可居

優質抵押品買少見少,剩下來的自然奇貨可居,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何以美國去年歷史性地喪失AAA主權評級、英國公私債務對GDP比率不見得低於「歐豬」,投資者對美英債券仍然寵愛有加,心甘情願以低得可悲的回報替兩國融資。

然而,一個願打一個願捱是一回事,作為抵押品,美英債券「優質」地位雖未失,但兩國主權債以至政府有債必還的擔保承諾,其價值除繫於市場信心外,評級機構的行動亦不容忽視。信貸降級(或有下調之危)縱未引致美英借貸成本上升,惟只要兩國主權評級有下降風險,作為融資抵押品的國債,價值便不可能完全不受相關行動影響。

在優質抵押品數量與環球債務規模日益不成比例、有價有市認受性高的抵押品嚴重不足下,黃金需求有增無減,便顯得順理成章合乎邏輯了。

眾所周知,認為黃金不事生產、價格高低取決於市場上有沒有「更大傻瓜」的投資界名人,數不在少;「股神」畢非德固從不改變這種看法,「末日博士」魯賓尼亦為著名黃金淡友。他們的堅持不一定錯,但市場力量卻不會因其意志堅定而轉移。

監管變化利金價

這不僅由於摩根大通帶頭接受黃金作為抵押品提供貸款,更重要的是國際結算銀行(BIS)旗下的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正在認真考慮把黃金納入銀行一級資本資產類別。簡而言之,銀行持金量愈高,必須保留的股權性資本(equity capital)便愈低。這等於說,符合此條件的銀行,將獲監管當局准許在槓桿比率較高的情況下運作,不必像股權性資本不足的同業那樣,須透過攤薄現有股東權益強化資本,以滿足監管機構的要求。

那不等於說,持金量高的銀行比其他金融機構安全;新例一旦落實,此等銀行倘若有恃無恐,積極從事高風險業務,BIS未嘗不會好心做壞事。然而,在監管層面發生的變化,間接確認了gold is as good as money的事實。畢非德、魯賓尼等「高人」對黃金嗤之以鼻,背後有外人不可能動搖的堅持,惟市場發展同樣不可能因其主觀意願而改變。簡世勳形容的「金融壓迫」愈明顯、債務對安全資產比率愈是居高難下,黃金的地位只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