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8日星期三

信報 投資者日記 - 就業樓市入佳境 美國復蘇非幻影

‧觀察內房龍頭萬科的表現,實有「一滴水見太陽」的功效。近日有傳媒指稱,中央調控措施不手軟,連萬科也頂不住;但鐘林卻有不同見解,認為中央逾打壓,萬科的銷售業績反而更好。詳見B6 頁「中國股市」。

‧中央對農機補貼持續上升,加上重回A 股市場集資,對第一拖拉機(038)都是好消息。可惜這家內地拖拉機製造商「一哥」不思進取,產品技術平庸,競爭力不及外國對手,費高在B7 頁「股海OnePiece」斷言,一拖前景嚴峻。

‧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訪華,任務之一自然是游說中國多多就歐債危機施以援手。中國坐擁巨額外儲,對歐羅計價的債務本來就有需求,歐洲又何須卑躬屈膝,遠道而來乞求?詳見B14 頁「LEX」。

2月7日,周二。希債談判「死線」一改再改,數小時變數天,數天變數周,拖至此刻依然膠着。有趣的是,環球股市對希臘無序違約甚至退出歐羅區,似不再牽掛於心,恒指對希債談判毫無進境、葡萄牙可能步其後塵等利淡因素視而不見,收市僅微跌10點。值得注意的是,希債談判無法「如期」於周日取得共識,惟雅典股市翌日不跌反升,漲幅達2%。從1月10日起計,希股更反彈了25%,在年初至今世界股市升幅榜上數一數二。

你有你爆我有我炒

2011年,投資市場一大「主題」是歐債危機擴散全球;2012年「主題」又是什麼?老畢心想,大概是你有你爆我有我炒。在始於去年10月的環球股市反彈中,A股最不爭氣,英美俄巴西相繼出現「黃金交叉」,上證綜合指數仍在下降軌內徘徊掙扎,跑輸人家幾條街,恒指「有樣學樣」就大件事,幸好大陸以外還有美國,港股表現並不輸蝕。

眼前焦點,不在中國不在歐洲而在美國。有他報行家以星爺名句「大師兄番嚟喇」彰顯美國目前狀態,可見花旗這個「場」人氣急升,愈來愈熱鬧。今天且讓老畢也來「搓兩腳」,談談美利堅。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批評美國政府刺激經濟畏首畏尾,向來毫不客氣;對華府若不改弦更張,美國將步日本後塵陷入長期低迷,克魯明一直抱持肯定態度。然而,克公在2月5日《紐約時報》專欄發表題為「Things Are Not O.K.」一文。看題不讀文,你大概會以為這是克魯明又一篇向削赤派叫陣之作;以其經濟學界「牙擦蘇」的品性,此舉當然少不了,惟克公在擔心數據強勁鼓勵決策者過早從寬入緊、扼殺復蘇幼苗之餘,對美國經濟轉趨樂觀的態度,於字裏行間仍然表露無遺。文中一段如是說:「樓市泡沫爆破後,過去六年美國興建的新屋太少,以歷史標準衡量,住宅供應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美國房地產市場所以遲遲未見起色,最大障礙來自新組成家庭大幅減少,太多年輕人因無力置業而不得不與父母同住。隨着就業改善,年輕一輩自置物業比率可望回升,令促使美國經濟一沉不起的樓市,反過來成為帶領經濟步出困境的一大動力。」

花旗樓價3月見底?

克魯明對緊縮派、通脹派的批評,大家可以置之不理。然而,他對美國經濟轉趨樂觀,卻是有根有據的。聽其言,「大師兄是否番咗嚟」,還看就業樓市二大環節。

本報「一名經人」欄主羅家聰,也許是本港唯一利用斷供、收樓、破產等統計數字,對美國樓市作出嚴謹量化分析的評論員。如果老畢沒有理解錯,羅兄對美國樓市最壞情況已過,抱持的是肯定態度。

值得補充的是,以樓市數據分析起家、善於從統計找尋經濟真相的美國財金網站Calculated Risk,2月6日高調宣稱「美國樓市已見底」。該網站指出,樓市有兩個「底」,當中跟經濟活動和就業關連性強的一個,涉及新屋動工和銷售;另一個則為樓價。與新屋動工/銷售相關的指標,非但止跌且有回升迹象,然則樓價又見了底未?

Calculated Risk在作出判斷前,先就坊間普遍採用的Case-Shiller和CoreLogic兩項樓價指標的特性作出說明。Case-Shiller指數權威性毋庸置疑,但以最新數據為例,反映的已是去年11月的樓價,而且取的是9、10、11三個月平均數,不無滯後之嫌。CoreLogic最新數據去到2011年12月,雖亦取三個月樓價,惟經過加權處理,12月權重最高,因而較Case-Shiller指數「貼市」。然而,即使如此,CoreLogic也無法做到跟市況「同步」 。

Calculated Risk認為,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第二個底─樓價─將於今年3月出現,之後可望重納升軌,理由是待售住宅庫存已大幅下降,有利樓價止跌回穩;聯邦政府推出的多項紓困措施令賤價出售物業壓力大減,加上樓價對租金比率回復較正常水平,多項因素加在一起,促使該網站為美國樓市「call底」。

當然,克魯明口中迫於無奈跟父母同住的後生仔女能否一個二個「成家立業」,還須看他們在職場上的際遇。美國上周公布的1月份就業數據,失業率和非農業職位兩項「大數」人盡皆知,統計中的「細數」才堪玩味。

失業者的三條路

在美利堅,不幸失業的人有三條路可走:①積極搵工直至搵到;②再次受聘重投職場;③萬念俱灰,從此放棄尋找新工,索性靠政府救濟度日。在美國勞工部統計署的就業數據中,有一項可以看到成功覓得新職和放棄搵工脫離勞動人口兩者佔整體失業人數的比例。從【附圖】可見,金融海嘯前,找到新工者佔失業人口比率一直高於放棄搵工人士。海嘯後情況逆轉,放棄搵工者反過來超越重新受聘人士。從最新數字看,放棄尋職一族比率雖仍略高於找到新工者,惟差距已明顯收窄,這主要是拜職位空缺增加、多了人重投職場所賜。

歐洲炒「放水」,美國炒復蘇,中國何事斯人獨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