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

信報 投資者日記 - 從「瘋」的疑惑看投資世界

‧雖然煤價受制於中央的限價措施而逐漸回落,但由於火力發電、鋼鐵及建材等對煤礦仍有需求,加上大型煤商可提升現貨煤銷售取長補短,業績表現不一定受打擊。B5 頁「信研Express」分析中國第二大煤企中煤能源(1898)的投資潛力。

‧無論是白酒的口碑,消費者的認同和美譽度,乃至營收及純利實際數字,五糧液均較洋河優勝,但後者上周的總市值卻悄悄後來居上,震驚A 股市場。洋河憑什麼力壓內地白酒名牌?鐘林在B6 頁「中國股市」話你知。

‧一份預算案,平民百姓最關心派幾多糖,政客最緊張分餅被冷落,學者則強調「做大個餅」才正確。查實香港的「餅」不算小,以人均產值增長及其勢頭計,香港在全球近200 地區位列第二!羅家聰在B15 頁「一名經人」探討亞洲經濟發展大勢。

2月16日,周四。「林瘋」熱潮勢不可擋,網上網下對這位籃球世界「灰姑娘」的報道,鋪天蓋地不足形容。林書豪三字,非但在華人天地中響徹雲霄,Linsanity這個因林氏而生的名詞,更大有可能在正規英語辭彙中長存不滅!

老畢並非籃球迷,說到體壇偶像,非1989年以十七歲稚齡摘下網球四大滿貫之一法國公開賽桂冠的張德培莫屬。與林書豪一樣,張德培亦是跟台灣淵源甚深的美籍華人,連本身乃虔誠教徒這一點,二人也如出一轍。

技驚四座一夜成名

由於張氏寫下史上最年輕大滿貫得主的紀錄,又是職業體壇中常被看低一線的亞裔人士,在巴黎紅土場摘冠前一晚,更發生了任何中國人皆忘不了的「六四」事件,種種因素加在一起,當年的張德培跟今天的林書豪一樣,也曾颳起過一陣強勁的旋風。

老畢不懂欣賞籃球,更不會貪新厭舊「移情別戀」,林書豪風頭再勁,亦不可能取代張德培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然而,二人有一個共通點:在技驚四座一夜成名之前,張、林的競技能力俱受到嚴重低估!張德培在法國公開賽過五關斬六將,一圈接一圈地殺退排名遠在他之上的網壇名將,一鼓作氣創出「奇迹」;林書豪技術出眾有目共睹,惟獲NBA球隊《紐約人》勉為其難「接收」前,先後給兩支球隊棄用;在《紐約人》這個「歸宿」,此子亦長居後備,鬱鬱不得志。若非機緣巧合時來運到,林書豪的冷板凳不知還要坐到幾時。

網球乃「個人化」運動,球手為一己名利而戰。籃球卻是團隊運動,且有全國聯賽之設,由此產生的經濟收益大得難以估計。美國最受歡迎的職業運動如棒球和美式足球,對於球員的挑選取錄,球會都有嚴格標準,一絲不苟,籃球自不例外。然而,在電視上看過林書豪陣上風采的人,心裏相信都有一個疑問:棄用此子的球會以至將之「吸納」卻投閒置散的《紐約人》,領隊教練球探難道都瞎了眼睛,有寶不識?

「市場基準」靠不住

拜「林瘋」所賜,經濟學家針對美國職業運動選拔球員準則的研究,此刻與Linsanity一樣,炙手可熱。當中一項由二位經濟學家Frank Kuzmits和Arthur Adams進行的調查發現,美式足球全國聯賽(NFL)採用的「綜合揀蟀法」(NFL scouting combine),是「市場基準」失效的上佳例證。所謂「綜合揀蟀法」,是測試接受考驗者短跑衝刺力、彈跳力、體能極限以至心理質素的全方位考核。

理論上,在測試中名列前茅者,縱非能力最強,於隊中特定位置(前、中、後衞)上的發揮,亦應出類拔萃超乎常人。可是,Kuzmits和Adams的實證分析發現,獲取錄運動員在陣上的表現,跟「綜合揀蟀法」測試結果,在統計上並無任何清晰可見的相關性。

換句話說,球員的出場機會以至薪津報酬皆以加入球會前的測試結果為準,惟球會自以為客觀可靠百無一失的選拔標準,跟球員陣上發揮可以完全無關。這等於說,不斷獲給予上陣機會、穩拿正選薪酬的球員,大有可能「貨不對辦」,白白浪費掉球會資源。反之,在測試中表現平平無奇因而像林書豪一樣不獲重用的球員,連最起碼在比賽中一顯身手的機會也遭選拔制度扼殺,試問此等天才橫溢的運動員,如何能不成為滄海遺珠?職業體壇到底還有多少個懷才不遇的「林書豪」、球會年年月月為不恰當選拔標準付出多大的機會成本,實在難說得很。

投資世界又有沒有神乎其技的滄海遺珠?

美國投資月刊《聰明錢》(Smart Money),最新一期有長文〈400巴仙的人〉(The 400 % Man),介紹一位在投資界寂寂無聞、長期在猶他州小鎮「閉門造車」的基金經理。他的故事,在滄海遺珠無處不在的世界,甚具啟發性。

投資世界滄海遺珠

此君名叫Allan Mecham,過去十二年管理的股票投資組合,累計回報高達400%,除極少數例外,在互惠基金以至對沖基金領域中難尋敵手。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標普500指數瀉近四成,Mecham主理的股票基金Arlington Value Management在惡劣環境中仍能錄得11%正回報;基金規模雖小(管理資產8000萬美元),以此戰績,很難不獲富裕投資者注目。

一個投資組合能夠一口氣連賺十二年,雖則難能可貴,但必須同時看到的是,像Arlington這種投資組合持有不足十五隻股票的資產管理「個體戶」,是不能註冊成為互惠基金的。然而,不少這類規模細小的基金,都能取得高於大型同業的回報,Mecham值得一提,全因其令人「驚異」的個人背景。這非因他擁有長春藤學歷或建立了牛市熊市皆能如取如攜的計量模型;事實剛好相反,此君之所以「過人」,正正由於從裏至外皆平平無奇,跟華爾街三藩市以至本港中環一帶滿口市場術語的典型「芬佬」,大異其趣。

就像所有吃這行飯的人一樣,Mecham雖「與眾不同」,惟致力令基金管理資產(AUM)不斷壯大,是Arlington Value Management的首要目標。2010年秋,這個在逆市中大放異彩的基金業無名小卒,終於爭取到富裕投資者的「耳朵」,在紐約曼哈頓安排了一次聚會。席上,這班華爾街VIPs向Mecham詢及多個問題,但一律答非所問不得要領。莫說長春藤,此君連大學課程亦未完成,輟學後以二十二歲之齡創辦Arlington。被問到是否有足以掌握股票趨勢的計量模式,他亦實話實說,平日連spread sheets也甚少用。此外,跟大部分操盤模式由下而上的基金經理不同,Mecham完全不喜歡接觸企業管理層,一天到晚只在辦公室內閱讀公司年報通告等公開資料。

「400巴仙的人」揸重什麼股票?答案是Philip Morris、AutoZone和百事。早知投資如此簡單,基金經理也不必馬拉松當短跑辦,每一百米段段鬥「快」,未到終點已「嘔白泡」。

話說回頭,Arlington規模達到某一水平,所受監管必然大增,投資組合不想「多元化」也不成。人怕出名豬怕肥,林書豪和Allan Mecham這兩顆終獲發現的滄海遺珠,會不會「見光死」?

羅家聰 信報專欄 一名經人 - 香港餅有多大 餅大得有多快?

過去幾周,在下曾先後出席過港大及中大兩個預算案論壇。一個不科學的觀察是,媒體傾向關注派糖,雖屬枝節但易做故仔;至於政客則集中火力在餅怎分的再分配上;而學者卻多會研究怎樣做大個餅。

儘管餅大以後每「楷」都可能大些,但這並非必然,故有必要再分餅;但怎分餅與搞大個餅無必然矛盾,若整個餅大些,總會是好些的。

--------------------------------------------------------------------------------

所謂搞大個餅,其實是提升本港的長遠增長。增長動力之源,半世紀前已有研究,由最初的exogenous growth到現代的endogenous growth,學界對動力大抵已有共識──多入(inputs)自然多出(output),但除此之外,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教育(education)、研發(R&D)等提升人力資本,皆是重要動力。不過,這裏有點文章。

眾所周知,TFP是迴歸分析的的餘項,但究竟這代表什麼?科技提升?制度轉變?社會偏好取向有變?還是要素比例有變?不知,早已有經濟學家問過這些。至於研發,實證上是困難的,很多時沒有數據;而原始的研發模型也是推至與其他要素掛鈎的。不是要質疑這些模型,但要坦承我們對這些增長要素具體地扮演什麼角色仍知不多。

另方面,全球各地「較企理」的數據多始自戰後,即僅六十年許,不少地方更短,要作數據分析,足夠,但說不上很夠。儘此,我們亦即管觀摩一下,看看有否發現。

增長勢頭澳門第一

我們所指的餅,一般指GDP。要古今比較,就要取實質的(real);要中外比較,就要取經購買力平價調整的(PPP adjusted);至於要大中小國齊齊比較,則要取人均的(per capita)。世銀有計算經這三步調整的各地人均產值,上接Angus Maddison數據,去到好遠都得。以香港為中心,連續性的人均產值數字始於1950年,就由該年看起。

近年而言,全球首十個最高人均產值地,以2005年Geary-Khamis國際元(即美元)計價,介乎4至7萬元【圖1】。排頭原因,有些地方較易解釋,縱不科學,但合乎常識。譬如排第一的卡塔爾,人口僅150萬,但樓市卻瘋狂。而排第二、三的盧森堡及澳門,人口皆50萬,人均產值分母太小,除出來的商自然很大;何況澳門也有瘋狂的賭業。

至於數字曾叱咤一時的阿聯猶及文萊,隨着兩地持續廿年走下坡,也無太多人會關注。由是觀之,值得留意的只剩同行敵國的新加坡、北歐典範挪威,和歐美的美國、瑞士。

六十年代香港領先

水平高不等於增長高。若看人均產值年增長,亂作一團,什麼都看不到【圖2】,故看其十年移動平均【圖3】(卡塔爾僅九年數據,移動不到十年平均出來的,故略)。見嗎?以增長或其勢頭計,澳門第一,香港第二,這是由近二百個地方名列出的前茅。香港人均產值水平第九且增長不低,誰說「餅唔夠大」?連香港都不大,哪裏才大?

固然,不是只跟人家比的,更重要的還是跟自己(的過去)比。就論四小龍好了,戰後的好一段日子,星、港的人均產值皆遠遠拋離台、韓,而六十年代香港最為風光:其時不只遠遠拋離台、韓,也贏第二名的新加坡一截【圖4】。不過1970至1993年間,星、港已叮噹馬頭,而1993年後香港顯見落後,2002年起台灣後勁凌厲,直逼香港。

有關1993年本港出現經濟增長結構性下移之象,早在2010年5月20日敝欄題為「買樓發達已不復再 泡沫爆破指日可待」【當日圖4、圖5】已有論及,不妨上網重溫。再看人均產值增長的十年移動平均,會有更多啓示。觀圖可見,香港甚受外圍影響──在石油危機及亞洲風暴兩次衝擊下,香港的人均產值增長皆遠遜其餘三小龍【圖5】。

然而再觀【圖5】,顯見亞洲風暴後星、韓增長有點一沉不起,但港、台則東山再起。估計這是拜近十年來中國崛起所賜,港、台「話哂都係自己人」,自然較星、韓着數。不過面對這「蝕底」局面,新加坡並無坐以待斃,而是在金磚四國賴以崛起的人口因素上下功夫。從人口增長可見,新加坡早在八十年代初已開始下這「人口苦功」【圖6】,反之香港人口增長自八十年代後期背馳下跌,無怪乎九十年代起星、港經濟分道揚鑣。

本港人均產值能否在國際舞台保持優勢?人皆曰全球重心西向東移,不妨審視一下「圍住我們」的國家狀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她們不錯,我們也難以太差。

從人均產值看,四小龍以外的亞洲國家當中,最高是馬來西亞,一路拋離其餘國家一截【圖7】,無怪其鄰近的星州產值水平多年高於香港,儘管我們鄰近增長最快的中國。

無錯,亞洲不計小龍,人均產值增長最快的是中國,近卅年來一馬當先【圖8】,顯然是拜「走資」所賜。鄰近的印度、越南,儘管人均產值包尾,但增長高而受青睞。以近十年的增長勢頭(即增長的增速)計,中、印、菲三國最佳,馬來西亞反而欠佳。

近十年中印菲最佳

如此一來,這是否意味星、港的人均產值廿年河東、廿年河西,即將風水輪流轉呢?

一如卅年前的新加坡靠着人口因素,自廿年前起跑贏香港,未來如何,看看人口,大概可知一二。毫無疑問,縱是新興市場,過去廿年的人口增長也見趨勢向下【圖9】,不過也有高低之分。目前而言,增長最快還是菲、馬等較南國家,較北的中、泰則低。按照人口論前景的「金磚邏輯」,若說過去十年大勢是西向東移,那末恐怕未來十年,東邊將現北向南移的新潮流了。香港在北、星州在南,純以外圍因素看,確見輸蝕。

最終是輸是贏,當然還有很多因素。正如文初所指,學界對增長引擎的內裏機制,目前尚有不少未解之處。增長會計(growth accounting)可告訴我們現狀,但要展望,則必須了解引擎的內裏乾坤。究竟教育、科研於長遠增長之上具體地扮演着什麼角色?除了這些「投入因素」外,會否另有制度性的因素主宰着某些領域,日後可再探討。

但須知道,現狀而言,香港這餅本身已不算小,要回復昔日變大的速度不是易事。在下同意政府在長遠增長上有極大角色,但具體應怎麼辦,還是先三思而後行為妙。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市場部









戒掉6個壞習慣留住青春


柯德莉
女人一生人中最大的任務,不是要日防夜防另一半有哪些女人埋身,而是臉上防不勝防的皺紋。Keep得住自己個樣,作一個充滿自信美的女人,才是最吸引的啊!
原來生活中許多不良動作或生活習都會形成或加深臉部的皺紋。想時刻保持青春,記得要戒除以下惡習!
1. 「苦瓜乾」臉
成日黑口黑面,不但止自己難受,別人難受,而且更對肌膚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力。肌膚是你快樂指標的測試,開心時肌膚會容光煥發;心情不好時,人的肌膚就會顯得暗淡沒有光澤。整日愁眉苦臉,皮膚細胞會缺乏營養,變得又乾又枯燥,出現皺紋的機會大大增加。

2. 熬夜
熬夜是皮膚保健的大敵,睡眠不足會使皮膚細胞的調節活動失常,影響細胞的活力。睡眠是否充足,其實很容易地表現在肌膚上,尤其是嬌嫩的眼部肌膚,所以每天都要睡足8小時啊!

3. 又煙又酒
吸煙和飲酒的人,皮膚出現皺紋比不煙不酒的人者早10年!飲酒會減少皮膚中油脂數量,促使皮膚脫水,間接影響到皮膚的正常功能,還是淺嚐比較好。
4. 常吃刺激性食物
想靚,要遠離刺激性的食物,辛辣的、油炸的都要減少,有助減少肌膚內分泌失調、生暗瘡的機會。多吃維他命E的食物,可促進代謝、增加毛細血管的抵抗力,維持毛孔的正常通透性,改善肌膚血液循環,延緩皮膚衰老。

5. 不喜歡運動
適量運動能促使全身血液循環加速,使肌體活動張弛適度,從而增強皮膚潤滑,也可令全身肌膚有大量流汗的機會,讓肌膚達至健康平衡,大大減少肌膚衰老的機會。

6. 卸妝不徹底
大多數人都會犯此錯誤,掉以輕心。記住,僅僅用洗面奶是不能夠徹底清潔皮膚的,化了妝就記得要卸妝。還有,應該定期做深層潔面的工作,以免污垢堵塞毛孔,影響皮膚的正常呼吸。

基層慳妹半工讀 時裝奪冠出國取經



【明報專訊】出身天水圍基層家庭的25歲「慳妹」張翠汶,雖然失意於會考,但憑着對時裝的熱愛及過人毅力,終一圓時裝設計夢。翠汶離開中學後為儲錢進修,留在天水圍打工3年,終完成毅進及設計學高級文憑課程。她早前憑一套白色的古埃及風格華麗服裝,於「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中奪得「時尚日服組」冠軍,終可衝出香港,赴海外向時裝大師取經。
棄玩樂儲錢進修
張翠汶昨日接受傳媒訪問時直言,對首次參加公開賽就獲獎感驚喜,亦算是向家人「有交代」。出身基層的翠汶父親是技工、母親是家庭主婦,她憶述當年會考成績不佳,家人要求她投身職場,幫補家計,故即使有意再進修亦只能「靠自己」。會考後,翠汶任時裝零售員,為節省車費及飲食開支,她特意選在居住的區內上班,平日自備飯盒。
翠汶為儲錢讀書,放棄了不少娛樂,她說:「同事、朋友放工就去街,我就返屋企,平均一個月去一次旺角、尖沙嘴,升上副學位之後才多了機會到中環、銅鑼灣﹗」憑着這份堅持,翠汶半工讀完成毅進課程,再升讀中大專業進修學院時裝設計及產品開發高級文憑,並於今年畢業。
作品神秘華麗 擊敗職業設計師
翠汶的獲獎作品名為「建立的靈魂」,有4套服裝,以象牙白色真絲、真皮及不同白色布料製成,糅合古埃及神秘感及歌德式建築的華麗浮誇,成功擊敗300多件在職設計師及學生的作品,一舉奪冠。同一賽事的「便服及牛仔服裝組」冠軍則為中大專業進修學院校友梁嘉健,二人作品將公開展出,並於著名時裝品牌JOYCE店舖寄賣。
由於用料較講究,翠汶的作品總造價需2、3萬元。她笑言,賽事的冠軍獎品分別為現金獎1萬元及3萬元交流獎學金,雖未能完全抵消製作費,可能需「倒貼」,但有機會負笈海外向時裝大師取經,她已感相當難得。翠汶現階段希望改善英語基礎,繼續攻讀相關學士課程,未來成為一名全職時裝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