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星期四

信報 投資者日記 - Chok股迷死芬佬 悶股繼續發財

‧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外界歸咎當年歐羅工程建構者思慮不周,卻其實暗藏危機可能故意為之,目的是迫使各國以成立歐洲聯邦來化險為夷。德國雖然口硬,但為了自身利益仍會為希臘等國「埋單」。詳見B2 頁「跳出思維定式」。

‧港股過去二十多年的全球市值佔比由0.94%升至4.7%,表面看來增長不過不失,但為了爭奪東京股市佔比大幅萎縮所製造的機會,就不得不倚賴合縱連橫在群雄之中突圍。香港「跑出去」和「跑進去」成績如何?何文俊在B14 頁「文人經略」詳細剖析。

‧坊間智慧叫大家sell in May,大行今年卻偏叫大家stay in May,結果冧市在眼前。市場喊驚(VIX 抽升)一般歷時不多於四周,踏入本周理應恢復鎮定,但羅耕認為今年出現先低後高的格局恐怕難矣。詳見B15見「財經DNA」。

5月23日,周三。壞消息一浪接一浪,淡友殺得性起,希臘早「死」遲「死」、Facebook變Facebust、中國貸款荏弱存款流失……一時間,全球又再有得震無得瞓。在「群醫束手」無計可施的亂局面前,更多的分析也是說了等於沒說。暫時從戰場中抽身,讓腦袋「呼吸」一點新鮮空氣,反而有助運籌帷幄。

Likes?Dislikes!

面書挾雷霆萬鈞之勢上市,股價表現卻慘不忍睹;摩根大通「倫敦鯨」交易愈蝕愈「甘」,頗有深不見底之象。這兩件事,相信是希臘/歐債以外,市場上最多人關注的發展。

「對沖」反令風險像《侏羅紀公園》裏的暴龍那樣,張牙舞爪愈生愈多;集最「潮」虛擬世界社交概念與「激突」人氣於一身的Facebook,理應人人「like爆」爭住要,但股票公開買賣以來,實際表現跟想像南轅北轍背道而馳,從上市三天情況來看,面書股價chok得嚟無錢賺,高位買入輸三成,周二收市價較招股價亦足足低了18%。

這種預期回報與實際回報天差地遠的現象,在股票市場俯拾皆是。有概念有「古仔」的公司,一般都不會「悶」,股價chok一點,投資者非但樂意接受,甚且認為理所當然。問題是,許多股票chok得嚟不賺反蝕,這等於風險愈高回報愈高這種大部分人深信不疑的正向關係,經不起實戰考驗,投資者不改變思維,只會轟轟烈烈地「清袋」,很難安安樂樂地退休。

必須說明一點,風險與回報的正向關係,絕非必然。正確的概念是,投資者期望獲取較佳回報,便得對股票波動性高、beta高這些風險因素有較強的承受能力。然而,無數實證研究顯示,即使投資者願意承擔較高的風險,持有「chok股」的實際回報不僅與預期距離極遠,跟持有波動性低、beta低的「悶股」比較,相差往往也不可以道里計。

換句話說,股chok唔係問題,令人沮喪的是,高風險股票chok得嚟不一定能在回報上給予投資者合理的補償。

放諸四海而皆準

老畢在「投日」多次列舉這方面的個案,希望能為投資者帶來有用的啟示。曾經引用的例子之一,是半世紀以來一直跟「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唱對台的美國金融財務學家郝金(Robert A. Haugen)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以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s)為風險衡量準則,1990至2011年間,包括港股在內的二十一個成熟國家/地區股市,被列入波動性最小風險最低類別的股份,平均每年跑贏波動性最大風險最高股份17個百分點。

此項研究覆蓋的時間,頭尾二十二年,不能算太長,但一則由其他學者(Baker、Bradley、Wurgler〔見1月30日〈風險回報成反比 散戶芬佬輸餐死〉〕)進行且覆蓋時間長一倍(1968至2008年,頭尾四十一年)的研究,結論與郝金異曲同工;二則郝金的調研發現,二十一個市場皆出現低風險股票表現遠勝高風險股票的現象,意味不論從時間還是地域着眼,這個與一般人想法大異其趣的「股場實況」,稱得上放諸四海而皆準!

既然實證研究不約而同地得出低風險股票跑贏高風險股票的結論,何以投資者對風險與回報呈正向關係執迷不悟,跟自己的「荷包」過不去乎?

投資者分兩類,第一類堅持當資金的主人,買股賣股從不假手於人;第二類則視理財為畏途,樂得由旁人代勞。從香港散戶每多鍾情細價股可見,天天在金魚缸頻密買賣的投資者,喜「chok」惡「悶」(尤其大價「悶股」),享受炒賣的過程甚於替財富增值。你拿郝金的研究成果跟他們「講耶穌」,分分鐘給人家回以一千個dislikes,嫌你阻住個地球轉。

我想,郝金的發現,對樂於把錢財交託基金經理代管的投資者意義更大。正如前述,追求較佳回報便得承受較大風險,早已成為主流理論,牢不可破。這非但適用於在市場上出出入入的散戶,也無時無刻不在主宰着管理OPM(別人錢財)的基金業行為模式。

對基金經理而言,個人所得(薪津報酬/花紅獎賞)的考慮遠遠超越替客戶「荷包」着想的高尚情操,OPM雖不像炒股炒上癮的散戶那樣,重刺激多於穩中求勝,惟基金業的報酬設計和運作模式,間接鼓勵基金經理喜「chok」惡「悶」,對郝金等學者通過實證得出的結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附圖顯示高波動性(high volatility)股票組合與低波動性(low volatility)股票組合對基金經理薪津花紅可以產生什麼影響。假設基金經理人人有一份底薪,在基本收入以外能否獲發花紅以至獎賞高低,則跟各人管理的基金表現掛鈎。鑑於股票組合的預期回報與波動性成正比(波動愈大曲線愈平坦),從附圖可見,低波動組合的預期回報,充其量也不到標示預期表現的「0至+」路程的一半,意味管理這個組合的基金經理,難望在基本薪酬以外取得額外獎賞(花紅)。

反觀高波動組合,基於預期表現跟波動性存在正向關係(曲線一直伸延至接近「+」標記所在位置的盡頭),管理這個組合的基金經理因而有較大機會獲發可觀花紅。

OPM吹得就吹

將心比心,換了是閣下,即使對郝金的研究並非一無所知,在花紅多寡以至來自其他基金經理的競爭壓力驅使下,你會考慮個人所得多一點,還是無私地把投資者利益置於一己榮辱之上?

這便足以解釋何以Facebook估值與天比高、盈利模式不清不楚、用戶人數增長放緩,分析員、基金經理等有個人利益牽涉其中的專業人士,有理無理起勢咁吹,投資者信以為真,結果咪得個chok字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