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仍是蚊型企業時,幸得金融精品店相助,理順企業語言,與投資大潮同步。今天不少企業老闆以為買幾個博士教授銜頭就可以獨當一面,力壓群雄,卻忽略了語言是企業的靈魂,語言不通隨時釀成災難。詳見B8 頁「中環醫企」。
‧D&G 禁拍事件令人看清楚不少歐洲品牌的真面目,「歐」品「食水」深而且愈來愈喜歡開天殺價,總有一天因應全球經濟轉勢而出現品牌「爆煲」現象。江燕來在B13 頁奉勸大家當個理性消費者,是關迷信品牌等於倒錢落海。
‧美國貧富不均問題近日備受全國關注,保守派為了轉移視線,把問題歸咎於道德敗壞及家庭價值淪亡。其實工薪階級不事生產及不成家立室,並非不為也,而是不能也。克魯明在B14 頁論金錢與道德。
2月10日,周五。蘋果公司周四再度寫下里程碑,股價創出493.17美元歷史新高,市值4603.6億美元,非但以接近600億美元之差拋離全球市值第二的石油巨企埃克森美孚,比另外兩家科技業巨無霸微軟(市值2577.9億美元)和Google(市值1976.3億美元)加起來還要大【圖1】!
返老還童vs歲月留痕
在蘋果奠定「馬王」地位前,微軟一直穩執科技股市值牛耳,蘋果取其位而代,發生於2010年5月,該公司以2220億美元市值壓倒微軟,首次登上科技「一哥」寶座。在隨後的二十一個月,蘋果愈戰愈勇,微微則底子見盡,前者市值倍增,後者全力追趕亦只能微升一成,兩者差距愈拉愈遠。
微軟與蘋果差不多同期創辦,蓋茨、喬布斯年齡相若,前者早就淡出微軟日常管理,後者更已撒手人寰。然而,歲月在微軟額上留下清晰印記,騙不了人;蘋果卻活像有「多期發育」之能,單憑自然增長不必依靠併購,便能茁壯成長「返老還童」。
不管大家對蘋果在後喬布斯年代能否「N期發育」看法如何,就事論事,老畢認為蘋果市值比微軟和Google加起來還要大,是甚有道理的。不久前,我在一個科技網誌上看到博客Ed Bott品評微軟、蘋果和Google「三巨頭」,從其言論察覺此君對蘋果在股市中強勢壓倒微軟,頗不以為然。這位科技博客認為,以業務多元化程度而論,三者中以Google最弱,微軟最強,而蘋果則不高不低不好不壞。
一半銷售來自iPhone
Ed Bott比較了三家公司最大單一銷售來源佔營業總額比重,發現廣告業務佔Google總銷售九成以上;蘋果iPhone佔營業額略超一半;微軟辦公室(Office)作業系統佔總銷售只有三成(主要科技集團最大單一銷售來源佔營業額比重見【圖2】)。
換句話說,Google獨沽一味,廣告生意倘有什麼風吹草動,境況堪虞。微軟辦公室作業系統在整體營業額中所佔比重雖絕對不低,惟其他業務加起來佔集團總銷售高達七成,意味微軟被單一業務拖垮的風險較低。
Apple又如何?任何在大眾媒體中對蘋果營運模式稍有涉獵者都知,集團透過iTunes售賣歌曲電影,以至提供應用程式和其他軟件服務,目的並非直接在這些服務身上賺大錢,而是通過此等服務為iPhone、iPad、iPod、Mac等產品建立起一個「生態系統」,從而吸引消費者購買蘋果生產的高售價高毛利硬件。即使不喜歡蘋果的人亦不能否認,這個模式非常成功。
以老畢對科技潮流皮毛之極的認識,自然無法肯定「果迷」在蘋果對手虎視眈眈下會否移情別戀,神話終有破滅的一天。我只想說,以業務多元化程度為科技業「三巨頭」定優次,在思維上有頗多值得商榷之處。
此法用在Google身上,或許言之成理。該公司上月公布最新一季業績,銷售和盈利皆遜於市場預期,Google股價1月份急挫9%。一家營業額九成以上來自廣告的公司,業績令人失望,問題十居其九跟這項單一業務有關,「獨沽一味」風險在此。
市值超強非幸至
表面上看,蘋果一半以上銷售來自iPhone,跟Google不過五十步笑百步。然而,看清楚一點,蘋果最新一季營業額463.3億美元,iPhone獨佔五成以上,即接近250億美元。微軟上季營業額多少?答案是208.9億美元。
這說明了兩件事:①僅iPhone一項業務,蘋果銷售便比微軟所有生意加起來還要多;②不計iPhone,蘋果餘下業務同樣非微軟全部生意加起來可及。假設兩者邊際利潤不相伯仲,銷售愈高盈利能力自然愈強。
那等於說,蘋果跟微軟「拗手瓜」,讓半臂仍綽綽有餘,市值雙倍於微軟,豈屬幸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