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星期四

林瑞芬 滙豐前景 看三數據

南海局勢緊張,上證綜指昨下挫,臨近關鍵阻力位2450抖抖,回吐守穩2300應無大礙,昨收2408。歐洲前途未卜,淡友乘機,恒指仍在反覆考驗20000關鍵支持。

在中移動(00941)及滙豐(00005)逆市造好下,大市跌幅相對溫和。港股連跌五日,恒指收報20330,跌154點;國指收報10356,跌169點,大市成交額551億元。觀察國指弱勢於恒指,昨率先失守4月低位,暫顯淡友佔上風。

希臘政客令歐債添變數

希臘政客要選票,就大開空頭支票,提出推翻歐盟援助,讓希臘人重過好日子,認真是政客累事,令歐債問題節外生枝。在民主的歐洲市場,化債毒還要夾雜政治因素,每一個階段都有新變化及衝擊,成大鱷賭場,散戶防不勝防,投資策略主守,只能拿小注資金賭博。目前市場猶如臨大颱風將襲,資金走入避風港,見美國10年期債息下跌、美滙走強;連黃金都不是最安全港,價暴挫,明顯是市場人士部署對歐債問題發展作緊最壞的打算。

美國聯儲局隨時推QE3

美股近周都疲軟,為準備QE2將在6月結束先行準備,記得去年QE1結束後股市就散,但被譽為「債券大王」的格羅斯及高盛首席經濟師就不約而同都指,投資市場應準備聯儲局隨時再推QE3,即加碼購買債券來支撑美國疲弱的經濟。美股都是暫時睇住為有限度調整,標準普爾500指數而言,約1300密集區或發揮支持作用。

滙豐未來定下三大目標

說回滙豐有佳績,奈何碰着政客玩火,令歐債疑慮再燃,股價昨收報69.5元,升0.65%。滙豐2012年第一季滙豐之實際基準除稅前利潤較2011年第一季升25%,達68億美元。此乃由於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的利率交易與信貸業務收入增加帶動,以及貸款減值準備大幅下降有關。

分析集團業績可以多角度,由區域性到業務性,但以分析員角度,最關鍵是抓着集團可否完成去年所提出的目標來落墨,若現實與預期有落差,目標下調,很多時就會被攻擊。未來目標,滙豐主要提出是,一為保持12%至15%的股本回報率;二為在2013年之前,降低成本25至35億美元,成交效益率達到48%至52%;三為保持目標派息比率為40%至60%。

首季發展未偏離目標

從首季業績顯示,首先,集團若撇除債券工具按公允值所錄得的虧損,股本回報率實際為11%,較去年底的10.9%略為回升。其次,自2012年初以來,集團已宣布11項有關出售或結束業務的交易。等同全職僱員人數由2011年第一季起已減少14,000名,而自去年年底以來則減少3,500名,減省成本計劃進步理想。總計,今年首季集團持續節省3億美元成本,而自去年5月以來,已節省了12億美元的持續成本,以年率化計算節省達20億美元,實際基準成本效益比率已由去年第一季的58.7%改善至今年首季的55.5%。在盈利回穩及成本改善下,維持派息比率平穩應不難。5月17日將為滙豐的策略日,高管指引將是各大券商重要參考,留意下周跟進。

總括而言,就首季發展,集團未偏離目標步伐,算是交出成績。連一向為大淡友的里昂證券都軟化,將滙豐的投資評級由沽售(SELL)調升至跑輸大市(UNDERPERFORM),目標則由57元上調至75元。里昂指滙豐的資本巿場業務受惠投資本場氣氛好轉,同時重組架構開始見成效,營運及信貸成本下降,相信滙豐股本回報率12%的目標將持續,提升本年盈利預測16%。

若非歐債疑慮近月升溫,滙豐藉季績有機會挑戰72元阻力,但目前仍受制,耐心等候歐債烏雲略減消阻勢,判滙豐守66元機會不低。

A股只稍歇未破壞漲勢

南海局勢緊張及降存準率預期降溫,引發上證指數昨收2408,跌40.3點或1.6%。技術上,守2300上還未破壞漲勢。上周四出人意料進行650億七天期逆回購後,周二央行又在公開市場開展了28天期正回購操作,銀行間市場利率仍繼續下跌,表明資金面仍寬鬆。市場對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預期已下降,下調存準率或延後至6月。先是意外逆回購,繼而意外正回購,央行近期舉動表明與一次性釋放資金的降存準率相比,其或更傾向於通過靈活的公開市場操作、國庫定存等方式引導市場利率和調節資金面。此等反映央行處理貨幣政策的多變能力,非只靠調整存款準備金率或息率,有所進步。

信報研究部 - Carry Trade大拆倉!

本欄在去年底曾透過「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外幣期貨倉位變化,探討當時美元後向走勢(註);事隔四個多月後,個別外幣近期又再出現較大波動。今期我們再與讀者跟進期貨倉位變化,進而探討個別外幣及美元後市去向。

去年底研究部透過CFTC的投機者在外幣期貨及期權淨倉變化(下簡稱「期貨淨倉」),探討美元後向表現,其時曾指出從當時「期貨淨倉」的部署,顯示投機者頗為看好美元前景,惟當時美滙指數「期貨淨倉」數目卻與VIX指數出現背馳,加上歐羅風險逆轉利率(Risk Reversal Rate)出現急升,均反映美元短暫有回調機會,故預計第一季美元將呈好淡角力局面。事實上,在今年首數個月內,美元整體走勢確實呈有波幅而無明顯升或跌幅。

那麼從最新「期貨淨倉」的變化,對美元及個別外幣後市又有何啟示呢?

八隻外幣衍生美元「淨倉比率」近月來在零水平左右徘徊,上周更再度跌回負水平【圖1】,即外幣期貨倉位合計出現輕微美元淨短倉情況;而美滙指數淨長倉比率,近月來卻從高位輾轉下滑,上周比率更跌至不足三成,創近八個月以來新低。

此外,美滙指數的COT指數也急跌至不足50的水平(這是一個擺動指標(oscillator),是監察投機者看好或看淡美元情緒的變化;指數讀數介乎0至100之間,分別代表投機者極端看淡或看好美元的情緒),反映投機者由之前頗為看好美滙指數走勢,轉為目前較為中性的看法【圖2】。

看好美元情緒正降溫

換言之,從最新外幣期貨倉位變化可看到,投機者近月來看好美元的情緒不斷降溫(當然,過去一周歐債危機問題再度升溫,會否再度令看好情緒回升有待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第四季開始,美滙指數期貨淨倉數目和八隻外幣衍生美元倉位佔未平倉合約比率(下簡稱「淨倉比率」),大部分時間均同時出現淨長倉的情況【圖1】,即投機者均傾向看好美元後市表現。按以往有類似的情況時,美滙指數多會出現較大的上升(如美滙指數見88點的高位);惟逾半年過後,為何美元的升勢始終欠奉呢?

從過去兩周各外幣期貨的「淨倉比率」的分布可見【圖3】,撇除歐羅受到歐債危機所困擾外,近期錄得淨長倉的外幣,多是一些高息的商品貨幣,尤其是新西蘭元和澳元。反之,錄得淨短倉的外幣,多屬一些低息貨幣,尤其是日圓和瑞郎。換言之,投機者仍熱衷於沽空(借入)低息貨幣,並同時買入高息貨幣的套息交易(Carry Trade)的活動。

事實上,從套息投機淨倉位(Non-commercial carry position)變化可見【圖4】,投機者自今年初開始便積極買入(long)澳元和新西蘭元高息貨幣,並且同時沽空(short)瑞郎和日圓的低息貨幣;而僅是這四隻外幣的套息交易,累積的淨長倉涉及的金額,便達160億美元。換上另一角度看,在這類熾熱的套息活動推動下,令高息貨幣保持一定的需求(即變相美元沽壓增大),某程度抑制美元滙價出現較顯著的回升。

需留意的是,這類套息活動要有利可圖,有兩個重要因素,分別是兩隻貨幣存在較闊的息差,以及外幣的走勢要符合「預期」。以澳元與日圓的套息活動為例,投機者是沽空日圓買入澳元,而目前兩隻貨幣3個月同業拆息息差便高達4%,可見套息息差收入倒不錯。不過,由於投機者在套息的過程中,是要買入澳元和沽空日圓;故此,在套息期間,若然澳元幣值上升、日圓幣值下跌,則對套息投機者更為有利(即比套息的利潤或可更高)。

套息活動或無利可圖

然而,隨着近日歐債危機問題再度升溫,投資者避險心態重燃(risk-off),加上環球經濟增長有放慢迹象,商品/原材料需求減弱,澳洲經濟前景轉差等因素下,均令近期日圓滙價再度轉強,以及澳元和紐西蘭元等的商品貨幣轉弱。

事實上,以澳元兌日圓為例,自今年3月中至今便累積下瀉近一成【圖5】;若然歐債危機繼續惡化,並令日圓與澳元/紐西蘭元走勢呈此起彼落,將令這類套息活動無利可圖,甚至可能會出現「嚴重」虧損。預計新一輪Carry Trade拆倉潮隨時出現;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屆時日圓(和澳元及紐元)將出現顯著上升(下跌)的機會不能抹煞。

順帶一提,央行實行量寬政策(QE),往往會與商品/原材料價格走勢,甚至乎商品淨長倉水平變化,有着頗為密切的關係。不難想像,央行實行QE,市場游資大增,加上預期通脹或會升溫,均會利好商品/原材料價格的表現。當然,QE完結前後,商品/原材料價格多會出現回軟。換上另一個角度看,從投機者在商品期貨的部署,某程度也可以窺視投機者對央行推出QE的預期。

從合併商品/原材料淨倉(這是合併統計所有商品期貨/期權,包括原油、黃金和農產品等期貨倉位)水平變化可見,在央行量寬推出前(或QE推出初期),商品期貨淨倉數目均從低位回升;反之QE結束前,淨倉數目多會見頂回落,而回落的幅度一般均達前淨倉水平上升幅度的一半【圖6】。

至於,目前歐洲式的後門QE方面,我們同樣可以發現QE開始後不久,商品淨長倉數目同樣從低位回升,惟踏入今年3月中過後,淨長倉的數目便急速減少近半,反映投機者並不太看好商品後市的走勢。這現象是否意味投機者對聯儲局短期內推出新一輪QE不抱樂觀?值得留意。

總括而言,從「期貨淨倉」的變化可見,儘管近月來美滙指數或外幣衍生的美元倉位,均出現美元淨長倉的情況,惟美滙的走勢卻未能如以往般出現較顯著的上升,反而,近期投機者對看好美滙指數(美元)的心態有明顯冷卻下來。究其原因,這或與套息活動有一定的關係。不過,近期歐債危機有持續惡化迹象,相信不利這類套息活動進行;倘若情況持續,這類套息活動甚至出現「大規模」拆倉行動的機會不能抹煞。

註:見2011年12月22日「美元第一季好淡角力」。

分析員:呂梓毅






信報 投資者日記 - 歐羅區慘過「盲婚啞嫁」!

‧從期貨淨倉交易變化可見,投機者對高息貨幣需求持續高企,反之對美滙指數的熱情明顯冷卻,反映套息活動熾熱。但研究部在B5 頁指出,隨着歐債危機升溫重燃市場避險情緒,大規模拆倉潮或山雨欲來。

‧ 「不把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元素吃一遍,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中國人。」內地網民的爆笑自嘲,道出了內地食品安全問題何其嚴重。國人對「中國製造」嗤之以鼻,令內銷市場成為進口貨的天下。詳見B9 頁「冷熱財庫」。

‧股市翻江倒海,不少人會問資金流向如何。在聯滙制度下,港元只會因應外滙進出而被動增減,故港元增減即反映資金進出。羅耕在B15 頁「財經DNA」以扣除三級銀行總貸款的港元M3,追蹤資金流向。

5月9日,周三。不到兩年,歐羅區先後已有七個國家的領袖或執政聯盟相繼倒台,不是給人民以手上選民攆走,便是內部分裂自行瓦解。哪七國?法國剛改朝換代,自是其一。餘下六國,按時序為愛爾蘭、葡萄牙、希臘、意大利、西班牙和荷蘭。

希臘上周日選舉無政黨贏得過半數,得票率最高的新民主黨獲總統授權籌組聯合政府,試了「數粒鐘」便知難而退,放棄組閣權利。第二大黨激進左翼聯盟接力,政論家眾口一詞,「批死」徒勞無功。不幸言中的話,組閣權將落在第三大黨泛希社運手上。在這次選舉中,泛希社運乃最大輸家,敗軍之將何足言勇,由它「出馬」籌組執政聯盟,結果不問可知。人事已盡無功而還,不日重選四字,寫在牆上了。

歐洲一係唔出事,出親事例必接二連三紛至沓來。這邊廂,希臘政局懸而難決,新一筆國際經援能否如期批出尚在未知之數;那邊廂,西班牙銀行Bankia瀕臨破產,可能要政府拯救,該國十年期債息重越6厘水平……。這些事,每天都在困擾着市場,任何有留意新聞者皆能「吹上兩嘴」,卻無人真正知道歐羅區的「終局」在哪裏。

條條都是倔頭路

若說這陣子歐洲密集式選舉(法國希臘大選、德國地方選舉)有什麼「單一訊息」,那就是:在政府由人民授權的福利大國,當權者不理民意強行緊縮,等同政治自殺,試者必「死」。問題是,為取悅選民不減開支不削福利,支持原有制度的錢卻從何而來?靠借貸舉債,市場要求高回報以彌補風險勢在必然,大大加重負債國的融資成本;經驗顯示,孳息升至某一水平便此路不通。唯一可行的是德國為保歐羅區完整,心甘情願以其金漆招牌優質信用作後盾,透過發行歐羅區共同債券,充當整個「家族」的paymaster,支撐各房兄弟。然而,從上周日德國地方選舉結果可見,默克爾在聯合政府內的盟友自由民主黨失利,德國人對維繫「一家人」齊齊整整,顯然並不那麼熱心。

形勢告訴大家,強行緊縮,當權者「不得善終」;不削赤不減福利,人民歡迎市場say no;剩下來的發行共同債券一途,德國反應冷淡,國民亦不支持。換句話說,擺在歐羅區面前的條條都是倔頭路,個個mission皆impossible!

貨幣聯盟對對碰

在眾多論述歐債危機的分析中,老畢認為有一篇最「盞鬼」,值得向投資者推介。話說,摩根大通分析師Michael Cembalest為一窺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EMU)虛實,用心良苦,一把昔日帝國「還原」;二在亞洲拉美北歐等不同地區建立假設性(hypothetical)貨幣聯盟;三於所有M字頭國家來個亂點鴛鴦「盲婚啞嫁」,看哪個組合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上最協調最可行。

Cembalest的實驗【見圖;百分率愈高意味愈不適宜組成貨幣聯盟】,以世界經濟論壇(WEF)《環球競爭力報告》中採納的百多項因素為基礎,圍繞圖中十二個聯盟個別狀況對號入座,經比較後得出結論,並按適當性列序,百分率愈低愈具條件組成貨幣聯盟;愈高則意味成員國差距愈大,勉強「成婚」,終究難逃悲劇收場。這種假設性研究,當然不可能百分百準確,惟歐羅區怎看也是「死路一條」,何不另闢蹊徑尋求突破?

從附圖可見,歷史上真正出現過的奧圖曼帝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貨幣聯盟適當性位處中游。你可能會說,今天政經社會環境面目全非,把兩大帝國昔日成員重新拼在一塊,這樣的比較有何參考價值?然而,除了歐羅區,其餘組合不過隨機湊成,假如所有M字頭國家「盲婚啞嫁」,協調性也比存在十年貨真價實的歐羅區強,歐幣聯盟有多失敗,還不可思過半?

「亞幣聯盟」勿輕試

Cembalest的實驗,旨在彰顯EMU之不可行。然而,老畢有一個意外發現:按照圖中排名,最有條件組成貨幣聯盟的地區是拉丁美洲;「母體」為大不列顛的英語國家次之。再數下去為中美洲、波斯灣合作理事會(GCC)六個產油國……。亞洲排第幾?答案是倒數第四。這不等於說,「亞幣聯盟」不宜輕試嗎?

在全部十二個組合中,歐洲貨幣聯盟敬陪末座,意味EMU成員國在經濟、社會、政治上差距最大最不協調,比強迫所有M字頭國家「盲婚啞嫁」,效果更差更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