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70後棄高薪推廣日行一讚



明報專訊】兩名「70後」眼見香港社會投訴太多、讚賞太少,上班族將工作情緒轉移發泄他人身上,令社會怨氣愈來愈多,遂想出在網上開設專為讚賞而設的平台「我讚!」,更放棄高薪工作,全身推動讚賞文化,鼓勵市民及機構重視讚賞對別人的正面作用,建立「日行一讚」的習慣。
社會重投訴輕讚賞積怨氣
「我讚!」平台創辦人陳偉業和區晶明都是30多歲,原從事客戶管理及企業培訓,去年決定放棄工作,成立「我讚!」網上平台,平台昨正式啟用。市民登記後,可於網站表揚個別服務員或機構,分享愉快服務體驗,網站審核留言後會公開,並通知受表揚員工的公司及所屬部門,讓他們感受被讚賞的喜悅,以正能量鼓勵員工,提升士氣。
陳表示,在澳洲讀書時曾於不同商舖兼職掙生活費,令他深明服務業前線員工的壓力及辛酸,回港後亦曾從事與酒店及旅遊相關的前線工作,他認為公司內部文化往往重視投訴處理,遠多於顧客對員工的讚賞,又忽略讚賞其實可為員工帶來更大鼓勵,影響力比投訴更大。他笑言曾有朋友對他的想法潑冷水,指「做投訴網站仲有意義!」但並無影響他想提升社會正能量的意念。
另一創辦人區晶明,於跨國公司從事銷售及市場工作多年,她說從自己的的經驗明白到,投訴對前線、顧客及管理層都會造成負面影響,令三方互相指摘,當消費者的投訴得不到妥善處理,往往將怨氣轉移到服務人員身上,令這些員工下班後亦變成充滿負能量的消費者,形成惡性循環,影響社會整體氣氛。
為維持網站營運,網站會向商業機構提供收費顧問服務,收集及整理各件「讚賞事」,成立數據庫並分析資料,向機構提交報告,增加他們對顧客消費習慣的了解,提升服務質素。區晶明指現時已有數間餐飲及零售公司接洽,期望網站能分析公司顧客的消費習慣。

為興趣打散工 青年另覓出路

【明報專訊】從前就業之道,要找份好工作穩打穩紮、步步晉升,才算是成功。今時今日,新世代青年對職業規劃卻另有見解,有人依然金錢掛帥,有人選擇隱世不見天日,亦有一群青年無論會考只有3分還是大學畢業,都是只愛打散工,樂於興趣主導、活得自在的工作模式,相信不用營營役役、天天如是的工作,也可覓出前路。(系列之二)明報記者 陳家俊
25歲的秦偉權(阿權),每年都到遊戲展擔任臨時工作人員。他不是學生趁放假做兼職,事實上他已經大學畢業兩年多,每逢有商場「路演」、新產品發布,便擔當遊戲指導、後台製作等臨時工,月入介乎7000至8000元,如聖誕新年旺季,月入可達1.2萬元,但相較有兩年全職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其薪酬低於市場水平。
大學畢業 遊戲展臨時工
阿權並不介意,「我花錢並不多,而且跟家人同住,足夠付家用。我愛打機,上班時間已經可以接觸打機,不用再花錢投資在遊戲,暫時不太需要錢,所以覺得足夠」。彈性上班時間吸引阿權從事散工,「平均每月有20至23日開工,少則17、18日,有時可以一星期返4日、放3日,較為彈性」。
本身是中醫系畢業的阿權,曾想過從事藥廠檢測工作,「但行頭很窄,未必年年都請人,畢業兩三年曾找過7至8份長工,有兩次獲藥廠聘用,但因為私人理由推掉了……有從事保險、零售的朋友介紹我入行,但可能心理問題,自己不熟悉的行頭就不敢嘗試,唯有再等機會」。
難道一直打散工?阿權說:「每個人都想更好,我也想入公司(遊戲商)作遊戲推廣、宣傳的全職工作,但未有空缺……或許再多兩年時間才考慮改變。」
22歲的李姵賢(Ada)不像阿權擁有學位,她中五畢業,會考只得3分,16歲便投身職場。幸好她有目標,每年當季節性的救生員,她精於泳術,小時候在外國長大操一口流利英語,公餘時擔當私人游泳教練,客路由國際學校的小學生以至成年人,她說,每年暑期旺季月入可達2.5萬元。這個薪酬水平,數年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也未必趕得上。
中五畢業 海灘救生員
投入社會5年,Ada每年有7個月當海灘救生員,其餘時間會打散工,當歷奇教練、酒保、銷售員、排球教練和公關。
Ada一直有志成為政府全職救生員,直至今年終於「開位」,有機會報名,但至今未有消息,但她直言打散工不是失敗,「不少跟我同年紀的人,不斷讀書但不知為何而活,見朋友讀這科自己就跟隨,讀完大學畢業,到頭來可能亦是做銷售員,那麼為什麼要花時間去讀?我有的就是多他們5年工作經驗。」
不過,Ada深明在香港社會要有兩手準備,「我的歷奇師傅曾經跟我講,經驗很重要,但不可一世當救生員」,等待機會的同時,她在公關工作中找到興趣,由於性格外向,能操流利英語,故很快投入工作,若發展理想,不排除為自己創出另一出路。
香港階級觀念太重,認為錢跟地位很重要。打散工都是自食其力、享受生活的一種,但當然我要照顧家人,不可到40歲都是這樣,所以有沒有前路,就要看個人責任。


執行力, 甩開競爭對手的關鍵

甩開競爭對手的關鍵


每個偉大的領導人對執行都具有天生的本領,他們常會說:「除非我能實現這個計畫,否則它一點意義也沒有。」

根據觀察,有許多晉升至企業頂端的人,有相當大比例是以高層次思想家著稱,但他們對於「如何」把事情做完,並不感興趣。

對負責僱用與升遷的人員來說,判定個人的智力高低並非難事,但是要由他的過往記錄研判此人在執行上的技巧高低則困難許多。

具執行力的領導人在設定目標時
  • 讓所有要為策略計畫成果負責的人員,包括重要的生產部門員工,參與計畫規劃的過程,並根據組織的能力來設定目標。
  • 其次詢問員工要「如何」執行,例如,如何達到業績,如何降低庫存?如何提高品質?如何提高品質?
  • 第三,為計畫的進展,設定階段性目標,並要求負責人嚴守權責分明原則。例如,計畫有X%在日期Y之前完成,而且有Z%員工要在流程中接受訓練。
  • 第四,領導人會制定應變方案。



全錄公司的執行落差

托曼於1994年四月接下執行長後,著手進行改革,希望將全錄由一個提供產品與服務的公司轉型為解決方案的提供者,結合軟體、硬體與服務,並與微軟、康柏等公司形成策略夥伴關係,建構整個系統,以協助客戶整合書面文件與電子資訊。於1999年推出新的方案。
其方案是:

其一,將公司九十幾個處理會計、單據、客戶服務安排與訪視的行政中心,整合簡化為四個

其二,重組為數約三萬人的行銷人員,其半數左右將由原先的地區導向轉為產業導向。


全錄的方案到年底時,完全失敗:
行政作業轉型期間,發貨單遲遲未能開立、訂單遺失、客戶的要求無人理會。另一方面業務代表在處理混亂之餘,還得適用新組織與新的銷售方式。
公司士氣一蹶不振。來自營運的現金流量變成負值,投資人開始擔心全錄財務的健全性。
20005月托曼被開除。


與現實脫節的朗訊
1996年,朗訊由麥克金擔任執行長各方都非常看好。

由於合併了西方電器與貝爾實驗室,於1997年決定專注於日益蓬勃的電信設備市場。
營收主要來自語音網路交換機,但缺乏當時市場需求最殷切的路由器及寬頻與高傳輸的光纖設備。

1998年雖曾與Juniper Networks洽談收購事宜,但後來卻決定自行研發。但是朗訊卻未能明瞭,當時並沒有能力即時推出此項產品。

早在1997年即有工程師建議高層讓他們著手研發光纖產品,但領導高層習慣於聽取大客戶的聲音 包括AT&T等,他們對光纖並不感興趣。

 在瘋狂擴大營收的做法下,同時往太多方向發展。增添了一大堆無利可圖的產品,同時還蒐購了與本身業務無法整合的公司。由於三十幾項的購併行動,人力增加五成,達到十六萬多人,導致資源閒置、成本偏高,也降低了前景的能見度。

受到不切實際的目標,員工各行其是,無所不用其極。例如銷售人員對客戶提供超額的融資,信用與折扣,還答應收回客戶賣出不去的設備,甚至產品剛運往經銷商時就登記為銷貨。結果資產負債表令人慘不忍睹。以1999年為例,營收雖成長20%,但應收帳款卻以二倍的速度增加至100億美元以上。

200010月,麥克金被開除。


EDS絕處逢生,在新執行長布朗改變前
企業充斥著猶豫不決與權責不明,且組織結構也無法配合市場的需求。

但是布朗看出,公司仍具備滿足市場需求的核心能力。這些需求包括協助企業內部數據化、虛擬零售與電子化整合,讓企業與供應商、客戶以及其他服務的提供者共同合作。只要滿足這些需求,公司就可以有強勁的成長。


 布朗推動EDS的執行文化
親自出馬深入了解公司,到各部門巡迴訪視三個月,正式與非正式地會見各階層員工。
每周發EMAIL給員工告知他的想法。

提升資訊的品質與流通,例如將以往每季統計一次的銷售數字,改為每日呈報。
與營運長主持績效會議,透過多方通話的連接,讓企業內150位左右的高階領導人參與其中。

布朗對幹部強調:「以前你的簽名只是預算書上的一個欄位,現在,當你簽名時,便代表著對自己團隊與其他部門許下承諾。」

無論是績效會議或是會後談話,用意都不在譴責。正如某位元老級的主管所言:「它是以正面、建設性的方式進行,不致讓人難堪。不過,很自然的,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是屬於表現良好的那一群。」

布朗十分重視挑選人才,並曾開革數十位績效不佳的主管,並設計將報酬與績效連結起來的薪資制度。
  


布朗翻新EDS組織架構
  • 將傳統的策略性事業單位轉換為以廣泛市場區隔為中心的四條業務線。
  • 布朗要求未來要實際執行工作的人員,來負責設計組織的架構。


成果
  • 91%EDS客戶對該公司的服務評價為良好或是卓越
  • 2001年底營收創新高。

執行力, 為何需要執行力


為何需要執行力



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企業中,居然有高達兩成的領導人丟了飯碗,這表示一定有什麼地方出了差錯。

他們在接受任命時,都算得上聲望卓著,似乎也具備了各項必要條件,然而卻都因為未能實踐承諾而丟了工作

每當公司未能達成預訂目標,最常見的解釋就是執行長的策略出了差錯。然而,策略失敗的原因大都是因為執行不力,而不在於策略本身。

雖然COMPAQ的員工數與規模超出DELL甚多,但DELL多年前的市值就已超前,關鍵就在於執行力。

承諾與成果之間的鴻溝清楚可見,但是,有一道鴻溝卻無人察覺,那就是「公司領導人所期望達成的目標」與「組織達成目標能力」之間的落差。

少了執行,突破性思考沒有用,學習不會帶來價值,員工無法達成延展性目標,革命也會半途而廢。
如果不知道如何執行,領導人的努力註定會事倍功半。
未衡量組織的執行力,就不可能規劃出像樣的策略。

了解執行的意義
  • 執行是一種紀律,是策略不可分割的一環。
  • 執行是企業領導人首要的工作。
  • 執行必須成為組織文化的核心部份。


執行是一種紀律
執行是一套系統化流程,謹慎地探討「如何」與「是什麼」、提出質疑、不厭其煩地追蹤進度、確保權責分明。


領導人必須參與
唯有公司領導人的心思與靈魂和公司融為一體時,這家公司才會具有執行力。
領導人要做好執行的工作,必須管理三項核心流程:挑選各級主管、設定策略方向、主導營運。

親自領導執行的工作,並非事必躬親,或是專斷獨裁,不肯授權,而是一種主動的投入,進行領導人原本就該做的事。

有執行力的領導人會建立起一個執行的架構,營造出有利於執行的文化與流程,獎勵並擢昇能迅速完成工作的員工。

領導人對此架構的參與,表現在任務的分派與後續的追蹤上。


包熙迪的經驗:
當公司運作順利時,會花20%的時間在人員流程上;而組織進行重整時,這個比重回提高到40%
在此所談的並非面試應徵者或挑選員工,而是真正去了解員工。


執行必須融入文化中
  • 執行必須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份,驅策各階層所有主管的行為。
  • 執行必須納入薪資系統以及員工的行為準則之中。
  • 做好執行的方法之一,可以六標準差流程(6 sigma processes)為借鏡,持續不斷進行改善。若能透過流程持續不斷改善,這不僅是行為上的重大變革,事實上也改變了企業文化。


執行為何不受重視?
因為「執行」這個名詞,聽起來平淡無奇。
難道偉大的執行長或諾貝爾得主是透過執行而獲得光榮的成就嗎?
一般人以為,人光靠聰明才智就可以有很好的成就,這種想法其實只對了一半。
諾貝爾獎得主的成功,是由於他們能精確地執行某項證明的所有細節,並讓他人可重作、驗證或應用此項證明。


執行所需要的聰明才智是指透過持續性、建設性的鑽研,以深入問題的核心。
例如:某經理在市場平平之下,規劃下一年度成長8%,在影執行力的公司,
領導人會問:「你的目標不錯,但是營業額要從哪裡來?什麼產品對成長可以有所貢獻?誰會來買?我們要如何吸引他們?競爭者會有什麼反應?我們該設定什麼階段性目標?
領導人不是在計畫上簽字而已,還希望聽到解釋,而且會不斷追問下去,直到答案完全清楚為止。


曹仁超 - 今年仍有投資機會

告別2011年的鐘聲已響了,亦告別了Down Up Down Up的股市。去年不少股份回落50%或以上,為淡友帶來可觀利潤;亦有不少股份倍升,為好友帶來不俗回報。證明Bears make money, Bulls make money,只有豬被屠宰。在牛市二期中,遊戲規則是同群眾對着幹,他們大量拋售時(例如去年10月4日)你入市、他們睇好時(例如2010年10月)你拋售。自2009年起美國政府同聯儲局全力對抗去槓桿化,以免美國經濟陷入蕭條,結果:一、貨幣供應引發通脹;二、去槓桿化應引發通縮。過去三年兩股力量在對抗,美國政府成功阻止了Double Dip出現,亦沒有引發惡性通脹。

這場政府與去槓桿化的戰爭於今年仍會繼續,作為投資者,一方面面對資金缺乏出路的困擾,另一方面亦面對去槓桿化壓力下,令大部分傳統分析工具失去作用。何時買賣邊類股份,已變得十分重要,嚴守紀律更成為所有投資成功者必要的耐性。可惜大部分基金經理都做不到,更何況是散戶?2011年不是2008年,因此今年亦不是2009年,2008年面對金融海嘯各國央行手上仍擁有大量武器,到了今天各國央行已彈盡糧絕,手上可供使用的武器已所餘無幾。

今年經濟數據肯定十分不妙,但對股市分析者而言,經濟數據都是「滯後」指數,做分析工作必須有前瞻性,例如何時才是最黑暗時刻、何時是太樂觀時刻及如何在混亂中賺錢?由1997年8月起,恒生指數只有波幅沒有升幅,既有2000年科網泡沫、亦有2007年港股直通車、同樣有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沙士疫症及2008年金融海嘯,一樣有大生死。

歐洲復蘇迅速

根據哈佛大學MBA Hany Rent Ji計算,每次危機之後製造出來的大富翁較繁榮期多。芝加哥大學研究Container Corporation of America(過去升值372倍)、國際造紙(升值305倍)、Spicer Manufacturing(升值305倍)、Zenith Radio(升值241倍)及Minneapolis Honeywell(升值216倍)的企業,領導人成功之道就是遠見和勇氣。


--------------------------------------------------------------------------------

今年雖然前路艱辛難行,但不是沒有機會,例如1967年、1974年、198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過去40年有多少人一次又一次錯失機會?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失去冒險精神,所謂生於憂患,死於逸樂。早於2009年10月筆者在青島國際論壇上已指出,歐債危機一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楊過中了情花毒,耐唔耐便發作,但不會死去。如果因為面對歐債危機而不投資,便一如1997年8月後你不投資一樣,錯過大量搵銀機會。



--------------------------------------------------------------------------------

歐羅的問題是十七個不同經濟和政治的國家,如何共同使用單一貨幣?問題並由外圍(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向核心(意大利、法國和德國)進軍。歐洲銀行今天依賴歐洲央行提供流動性,情況有如2009年3月起的美國各銀行,依賴聯儲局注資。對環球經濟影響:一、歐洲是全球最大經濟實體,雖然入口量不及美國多,但對全球經濟影響仍很大;二、歐洲各銀行在海外的投資不少,面對去槓桿化影響不比2008年那次美國金融海嘯細;三、歐債危機對環球金融市場所產生壓力起碼較1997年8月亞洲金融風暴大。2009年3月美國從低潮中復蘇,今年歐洲情況亦一樣。

去年恒指大方向是由2010年11月8 日24989點回落到去年10月4日16170點,再由去年10月5日開始進入反覆向上期。展望今年美股仍停滯不前,大部分金融市場沒有趨勢(No Trend)可言,亞洲及歐洲區製造業面對收縮(歐洲PMI 46.4、中國亦少於50)。今年是在沒有大趨勢的投資市場中尋找商機。中國通脹率由去年8月起開始回落,估計於今年年中回落到3.5%,令內地今年有一至兩次減息機會。美國低利率政策相信會一直維持到2014年,但美國同歐洲銀行股的痛楚仍未停止。

必須具備逆向思維

過去一世紀約700億美元互惠基金的錢流入金磚四國,過去股市平均升幅四倍於標普500。到去年淨流出高達150億美元,MSCI金磚指數均下跌23%,同期標普500上升0.6%。估計今年MSCI金磚指數純利升幅只有5%(去年仍上升19%)。中國面對房地產下滑、印度面對利息大幅上升,以及盧比跌至1935年以來新低,理由是高通脹。巴西及俄羅斯面對原材料價格回落,即各有各的困難。

去年上證指數和印度BSE指數齊齊回落24%,俄羅斯MICEX及巴西BOVESPA回落18%,MSCI新興市場指數回落20%。今年又如何?Wells Capital Management投資策略主管相信,MSCI新興市場指數可上升35%,情況有如2003年、2005年及2008年,在跌市中他們跌得比別人大、上升時亦升得較別人快。今年金磚四國指數平均P/E跌至8.5倍極吸引水平。夏天買棉被、冬天買草蓆乃投資成功要訣。你有沒有逆向思維的勇氣?

去年十大金融新聞:一、「混水」對嘉漢林業的攻擊,令綠森(094)股價由停牌前3元跌至停牌後0.5元;二、白銀由4月26日49.76美元高價回落到9月26美元,跌幅接近50%,並於9月拖垮金價;三、明富環球申請破產引發9月環球股市大跌。美國銀行股價由1月15美元回落到12月初5美元以下;四、希臘總理要求公投,令歐債危機進一步惡化;五、美國主權債券8月5日被標普取消三A評級;六、Steve Jobs於8月24日辭去蘋果主席並於10月5日逝世;七、思捷環球(330)出現虧損,股價由2月14日42.6元跌至9月26日7.55元;八、比亞迪(1211)神活幻滅,股價由1月5日44.45元回落到9月26日10.92元;九、新世界發展(017)因供股及業績倒退,股價由1月13日15.2元回落到6.1元;十、沽空之神保爾森旗下基金於去年出現重大虧損。

過去10年美國人共失去25萬億美元財富或每人(包括小孩)失去8.5萬美元,即戰後出生嬰兒平均每人失去四分一財富,同期醫療保險費用上升69%、教育費上升一倍和食物價格升幅更大。去年美國中產階級欲維持2000年生活水平,開支方面上升了48%。換言之,自2000年起,美國已進入失落10年並面對另一個失落10年。

過去中產階級賺錢工具以房產、股票、黃金及外滙。以房產為例,香港自1997年至今出現V形走勢,美國樓價自2006年年中開始回落;恒生指數1997年8月至今只是大幅波動,美股亦一樣;金價於過去10年仍然反覆向上,背後理由是美元弱勢和歐債危機,但美元弱勢到去年5月已改變,令白銀價先行回落,金價自9月開始亦進入只有波幅期。2001年911事件引發資金離開美元流入金市及歐羅,到去年歐債危機惡化,資金又從歐羅區回流美元。1980年金價回落,部分理由是產金量開始回升,最後引發20年黃金熊市,2009年起全球產金量回升7.4%、2010年升3.7%和去年首三季再升5%,你又點睇?

1980年全球黃金儲備11億盎斯,足夠未來20年需求,2010年黃金儲備上升到16億盎斯亦夠未來20年需求。只要金價保持1500美元以上,黃金產量自2009年起便按年上升,因為大量低含金量礦再次投產。於1980年,全球每人平均可擁有0.28克黃金,去年每人平均0.37克黃金,如沒有美國推出QE政策及歐債危機,金價早已回落。

經濟易搞,政治難明。過去香港遇上經濟困難,政府只由經濟角度去思考問題,所作出的決策令衰退很快過去。1985年4月1日起中英聯合聲明限制了香港政府土地拍賣到1997年6月30日止,造成香港12年高樓價;1997年7月1日特首推出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又帶來6年樓價下調65%;2003年9月特區政府推出「孫九招」,又一次把樓價推高;去年來自北京的影響,特區政府又加快賣地。擔心新特首又把樓價推跌。本港樓價已完全政治化,市場再不能發揮自動調節的功能,加上1983年11月起的聯滙制度令香港一時進入負利率時代,一時出現夾息政策利率可升到60厘。

2001年911事件後,受美元利率影響,港元利率過去10年又偏低,自1983年起存錢入銀行,於過去28年大部分日子都是負回報。普通人亦被迫參加物業或股票市場的投機遊戲,面對樓價狂升暴跌,香港社會走向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境況。過去10多年香港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一直在下降,那財富去了哪裏?答案是社會上1%最富有階層。


--------------------------------------------------------------------------------

根據《福布斯》估計,美國1%人口(約30.5萬人)於過去一年賺取了全美國60%資本增值利潤,並認為是2000年布殊上台後提出的減稅方案造就了今天局面(1978年美國資本增值稅率35%。列根上台後1981年減至20%,然後於1987年回升到28%引發10月股災。1997年克林頓為對抗亞洲金融風暴又減回20%。布殊上台後為對抗911事件2003年再減至15%)。減稅令美國1%富人由1979年佔全國財富25%上升到去年45%。1983年起的聯滙制度,加上1985年起的土地政策,令財富集中在1%富人手中。今天無論什麼行業都只為地產商服務,但鐘擺似乎又向另一方向擺動。


--------------------------------------------------------------------------------

樓價調整到2014年

2006/2007年OECD國家樓價由高峰期回落。西班牙、美國及愛爾蘭分別回落20%、32%及38%,較1989至1995年那次回落8%,以及1980至1982年那次回落7.2%大,是過去40年內19個OECD國家最大一次下跌。雖然如此,同1991年起日本樓價跌幅比較仍是小兒科(理由是1991年前日本樓價上升約19年,令這次調整期長達17年,直到2008年年底才結束);美國對上一次樓價上升了47季(約12年),至今已回落14季(3.5年);澳洲剛完成樓價上升19季(4.75年),最近才開始回落;英國對上一次樓價上升了46季(11.5年),至今已回落10季(2.5年);西班牙對上一次上升了44季(11年),至今回落11季(2.75年);紐西蘭對上一次上升27季(6.75年),至今已回落10季(2.5年)。即樓價上升期愈長、回落期亦愈長,例如由1984年香港樓價開始上升到1997年中,那次要6年時間才完成調整。

這次香港樓價由2003年年中至去年年中共上升8年,調整期應沒有1997年那次長。過去經驗說明,樓價調整期是前升幅的42%至48%,例如1984年到1997年上升13年,調整期應是5.5年到6.25年,事後證明是6年。依此推算,這次香港樓價調整期應是3.36年至3.84年,即2014年年底才完成,即仍有3年。

自1990年香港樓價飛升後,創造中的破壞機制在香港運行不順暢。樓價飛升令不少中小企負擔不起租金而結業,令有創意者因為租金負擔太重而不敢貿然創業。過去20年受破壞的中小企較新創造出來的中小企多,形成香港小老闆數目大減。去年約48%港人進入「低收入」區,成為今天香港怨氣來源。高租金令中小企失去擴張能力及招聘員工能力,市場漸由大企業壟斷。

市民在消費方面的選擇權亦愈來愈少,例如超市只能選A超市或B超市,快餐店可選A、B或C集團。中小企數量大減令長者受害,1990年60歲以上的人仍十分容易找到工作,今天60歲以上的普通人找工作極之困難。1990年30歲或以上香港成年人75%已婚,今天降至55%,理由是供或租不起樓。上述情況令本港新生嬰兒大量減少(近年香港出生率上升,因為內地產婦大量來港生仔),人口結構改變令GDP陷入長期低增長。

香港經濟進入秋季

大部分人的消費由20歲開始上升,一般到45歲至50歲進入高消費期,50歲後進入高儲蓄期,60歲到65歲開始消費迅速回落(醫療開支迅速上升),70歲後大部分人進入低消費期。上述變化主導當地經濟盛衰。美國的經濟春天由1942年開始,1967年結束,共25年,那時美國貨雄霸全球。從1967年到1982年是美國經濟的夏天,消費物價大幅上升,高通脹壓力下令利率上升、股市不升和債券價格下跌。1982年到2007年是美國經濟秋天,通脹率漸受控制,利率回落令股市、樓價和債券價格上升。2008年起美國經濟進入冬季,無論樓價或股價均回落,美國人消費亦進入回落期,因為人口老化【圖】。

香港經濟春天1950年開始,1980年結束,共30年。香港經濟夏天由1981年開始,1997年結束,共16年,由1998年開始進入秋季。中國經濟春天由1978年開放改革政策落實開始,2007年結束,共29年。中國經濟夏季由2008年開始,即中國進入高通脹及GDP增長率回落期,中國經濟進入夏季令香港經濟甚至進入秋季亦不太冷。

許多人一談到資本(Capital)便聯想到在銀行戶口的數字。真正的資本不在銀行而在我們腦袋裏的智力,例如明白什麼叫做高價、低價及聽從真正專家的分析;A. Gary Shilling博士於2006年提到美國房地產已到了極不合理水平,投資者宜保持Solvent;2007年10月在港股直通車謠言下,筆者當時要求大家保持冷靜;明白事物的周期性(Cycles),例如1997年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到2003年9月的「孫九招」,又再輪到去年第二季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又改變。

投資之前Think like a fundamentalist; trade like a technician; don't forget to follow the trend。基本因素引發價格改變、短期升降受制於技術因素、何時買賣則由趨勢決定。對投資者而言,了解市場心理較分析經濟形勢更重要。我們應知道所有事前分析只有30%是正確,其餘70%都捉錯用神。投資者只要把70%投資虧損減至最少,把30%投資利潤擴大便是贏家。在最困難日子保持樂觀、在最樂觀日子保持現金,你已成功在望。在此祝大家新年進步!

多謝麥鄧碧儀女士捐助10萬元、守真居士捐助2012元給北京農家女技術培訓學校,並已代為滙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