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踏入美國總統選舉周期第四年,美股就有七成機會錄得升勢。不過,美股自2000 年起陷入連綿熊市,期內三次大選年中就有兩次報跌,2008 年跌幅更達三成之巨!研究部在B6 頁分析大選與美股的關係,還有奧巴馬連任勝算的高低。
‧恒指新年伊始顯著回穩,看好後市的投資者與日俱增。不過,何文俊發現,恒指波幅指數、美滙指數及金價這三個市場情緒指標的走勢似曾相識,預示大市跌勢未完。詳見B9 頁「文人經略」。
‧在市況低迷波動的當下,根據亞爾法原則對兩隻相對強勁的股票進行一買一賣,理應有利可圖。問題是從事此類操作的投資者太多, 「搵食艱難」的局面也日益明顯。楊良河與林建在B10 頁「數裏見真章」教大家如何「與alpha捉迷藏」。
1月11日,周三。今早登上EJFQ個「地盤」,發現一位有心人引用林肯名句:「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畫公仔忌畫出腸,窺一斑可知全豹,炒股的你,大概已猜到有心人想說什麼。
誰在騙人?誰被騙?過年前,看淡2012年經濟前景股市行情者,十中總有七八。計埋假期,2012年開始了不足兩個禮拜,非但中港股市生番晒,歐美亦好像於一夜間對壞消息產生抗體。美國鋁業(Alcoa)一個bullish call、溫總一聲溫馨提示,投資者對去年把他們嚇得魂不附體的因素,真的事過境遷一無所懼?
企業「茄殊」多過錢莊
君不見,歐洲央行透過長期融資操作(LTRO)釋出的資金,不出一個月便悉數以存款形式「回流」ECB【圖1】,央行左袋出右袋入,如何促進信貸?老畢最近聽聞,歐美不少坐擁大量現金「不知怎算」的藍籌巨企,如美國強生、輝瑞,以至法國汽車集團標誌,眼見歐洲金融機構互不信任拒絕拆借,索性兼營副業連「放數」都撈埋,在有抵押的條件下向五行欠水的銀行提供短期貸款。企業「茄殊」多過錢莊,反過來成為銀行債主,今時今日迫不得已向企業求借的金融機構,又能拿出什麼像樣的抵押品,還不是「歐豬」國債?
有心人話,散戶獨個兒在市場搵食,不似專業投資者無時無刻要做好這份工,「通山走」的話,輕則一無所獲,重則得不償失,看準時機全力一擊,對不必為做而做的「老散」來說,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聽落好像人人懂說的「真理」,惟大家不妨正面點想,林肯的金句可以怎樣運用?大戶是否刻意製造「假突破」,利用混亂訊息托高個市找傻瓜接貨,老畢難以置評,但在不同指標之間左穿右插瞻前顧後,真突破假突破不難探出一鱗半爪。
先看一項市場情緒指標。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通過與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的對話,詢問他們有多大信心股市於未來六個月不會大瀉,綜合調查結果編製出一項「崩跌信心指數」(Crash Confidence Index),百分比愈低意味投資者愈擔心半年內出現大跌市,反之則顯示投資者不相信股市有崩瀉之虞;也就是說,市場情緒與指數上落成正比關係。
從【圖2】可見,該項指數於2009年初跌至歷來最低水平,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當時對後市信心盡失。最新數字顯示,認為股市半年內不會大瀉的受訪者,比例之低跟2009年初已相差無幾,當中機構投資者稍佳,惟散戶信心卻直線下滑,意味小投資者對跌市的恐慌情緒,與金融海嘯最黑暗時期比較不相伯仲。事後回望,投資者對後市信心最脆弱、大戶散戶皆要錢不要貨之際,正是入市最佳時機。然而,有早知無乞兒,真底假底要到事後才能確定,以耶魯「恐慌指數」作相反指標,我不反對,惟為免因過於衝動而誤判形勢,多參考一些數據才定行止,何壞之有?
科技能源「大脫腳」
從美股的情況來看,標普500指數整體高於50天移動平均線比率約80%,中線市寬表現看似甚佳,而指數本身亦於本周二升穿去年10月高位。然而,個別板塊走勢卻頗為參差,十個行業中表現優於大市(股價高於50天線比率超過八成)的只佔一半,最強者為去年表現不堪一提的金融板塊(94%股份高於50天線)。還有,跟本港上市油煤等資源股勢頭似模似樣不同,美國能源板塊完全跟不上大市,股價高於50天線比率僅53%。更具指標作用的是,牛市中通常率先發力的科技板塊,股價高於50天線比率只有68%,明顯落後大市。能源科技二大板塊應強不強,「殘股」卻節節領先,真牛市不應如此。
耶魯「恐慌指數」具參考價值,惟必須一提的是,在2009年3月美股見底後,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特指數中線市寬(股價高於50天線比率),遲至兩個月後的5月始突破80%水平,一個具持久力的升市自此拉開序幕。以目前情況而論,科技板塊非但在標普500指數中墮後,納斯特綜合指數中線市寬亦只有59%,表現更形脫節,作為全球股市龍頭的華爾街是否確認「突破」,靜候這些指標出現「綠燈」始作判斷未遲。
2012年1月13日星期五
信報 投資者日記 - 「殘股」一馬當先 從美銀想到思捷
雖然在國策推動欠奉下,內地汽車市場只能平穩增長,但個別表現突出的生產商仍值得投資者注意, 例如長城汽車(2333),在SUV、轎車及皮卡車類別中均有優異表現,加上技術分析正面,成為B5頁「信研Express」推介之選。
‧電費加價惹來天怒人怨,兩電「賺到盡」的行徑固然叫人氣憤,但港府先在2008 年簽下「利潤保障協議」,後又在審批電力公司發展大計上未能做好把關,同樣理虧。迷宗在B7 頁以中電(002)公布的財務資料算算這筆糊塗賬。
‧最新美國失業率急跌至8.5%,令看淡美國經濟的分析師大跌眼鏡。觀乎各項失業率統計法及領先指標,美國就業情況今年可望持續改善,但失業率恐怕將愈跌愈慢。羅家聰在B15頁「一名經人」全方位剖析美國勞工市場。
1月12日,周四。昨天談美股,提及去年表現慘不忍睹的金融板塊,新年伊始一馬當先,非但多達九成半成分股高於50天移動平均線,在標普500指數表現最佳股份中,銀行股更十佔其三(美銀、花旗、SunTrust)。
美金融股領漲
然而,說到跌得愈殘彈得愈急,則非去年狠沽建行(939)籌錢救命、按揭訴訟沒了沒完的美銀莫屬。該股以22%在標普十大升幅榜中高踞第二位,一洗去年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成分股中敬陪末席的頹風。
值得一提的是,對沖基金經理、港人冠以「沽神」綽號的保爾森(John Paulson),2011年敗得徹底,由其主理的Advantage Plus基金慘跌五成,本港投資者印象最深的是保爾森揸重北美上市內地民企嘉漢林業,栽了一個大筋斗,惟這只是雪上加霜,真正令「沽神」聲譽跌進谷底的並非嘉漢而是美銀。
保爾森雖以賭次按爆煲一舉得手名利雙收,但他自2010年起押注信貸危機紓緩銀行壞賬見底,不僅大手吸納銀行股,且揚言美銀股價有力爆升三倍,結果好嘅唔靈醜嘅靈,美銀在資本不足訴訟不斷下再三變賣家當增加撥備,股價終在去年跌穿金融海嘯低位,全年狂瀉六成兼成為道指三十隻成分股中表現最差的一員。
美銀的境況,多少令人想起昔日基金愛股思捷(330)。論「殘」,思捷去年以72%跌幅傷透投資者的心;就像美銀之於道指,思捷2011年在恒指成分股中亦為劣中之劣。無獨有偶,集團因舊日猛將回巢,股價自低位反彈,新年伊始在恒指四十八隻成分股中升幅排第八位。美銀、思捷的「強勢」能否維持下去,我不敢說,惟兩股年初突圍而出,乃沒有更多壞消息就是好消息的典型,既然「衰無可衰」,股價愈殘值博率便愈高。一個「老氣橫秋」英雄遲暮的時裝品牌,在管理層執過位後,真的就能化腐朽為神奇?單靠撥備減少有望而非生意增長可期,一家爛到透的銀行就能起死回生?然而,投資者今時今日只爭朝夕,此刻既無令人意想不到的壞消息,短炒博反彈先賺一轉,勢色不對走為上着,何壞之有?
沒有期望何來失望
這令老畢想到,包括歐羅區在內的環球股市,踏入2012年so far so good,連意大利、西班牙賣債也順風順水,在今年首個重大融資考驗中過關,兩國長短債息大幅回落,是否亦跟思捷、美銀一樣,老問題既然解決不了,大家索性視而不見?
歐洲央行昨天議息後宣布,官方利率維持於1厘水平不變。執筆時,行長德拉吉的記者會尚未舉行,購債等非傳統貨幣政策是否有新發展不得而知。然而,市場對會議本就沒有期望,自然也談不上失望。如此這般,歐股歐債與去年底起始跟風險資產脫節的歐羅繼續各行各路,你有你跌我有我升。
歐債危機雖「老掉牙」,惟白頭任退而不休,會見傳媒高談闊論的是歐債,老畢作過粗略統計,《經濟學人》最受歡迎博格之一Free Exchange,每兩篇文中便有一篇關於歐債危機。儘管陳腔濫調,但意見領袖專欄名家非但樂此不疲,還搜索枯腸為這個沒完沒了的話題增添新意,《金融時報》周四社論便就日益棘手的希臘債務「削髮」提出頗具創意的見解。
這個問題本質簡單不過,之所以爭持不下,根本原因在於無人願意為救希臘出生天「付鈔」。可是,任由該國自生自滅賴債違約,債權人豈能不血本無歸?《金時》迎難而上,為解決希債談判僵局提出具體方案,既涉收購合併亦及以債換股(debt-for-equity swaps),堅信只要各方按其建議行事,果斷地「斬手斷足」,不僅能阻止希臘危機對外擴散,還可一箭雙鵰重整銀行資本,遠勝逐塊肉割下痛極而亡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聽落頭頭是道,惟意見領袖專欄名家的想法再具建設性,做決定作抉擇的並非他們而是政客。無奈的是,作為投資者,我們只能靜觀其變見步行步。
‧電費加價惹來天怒人怨,兩電「賺到盡」的行徑固然叫人氣憤,但港府先在2008 年簽下「利潤保障協議」,後又在審批電力公司發展大計上未能做好把關,同樣理虧。迷宗在B7 頁以中電(002)公布的財務資料算算這筆糊塗賬。
‧最新美國失業率急跌至8.5%,令看淡美國經濟的分析師大跌眼鏡。觀乎各項失業率統計法及領先指標,美國就業情況今年可望持續改善,但失業率恐怕將愈跌愈慢。羅家聰在B15頁「一名經人」全方位剖析美國勞工市場。
1月12日,周四。昨天談美股,提及去年表現慘不忍睹的金融板塊,新年伊始一馬當先,非但多達九成半成分股高於50天移動平均線,在標普500指數表現最佳股份中,銀行股更十佔其三(美銀、花旗、SunTrust)。
美金融股領漲
然而,說到跌得愈殘彈得愈急,則非去年狠沽建行(939)籌錢救命、按揭訴訟沒了沒完的美銀莫屬。該股以22%在標普十大升幅榜中高踞第二位,一洗去年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成分股中敬陪末席的頹風。
值得一提的是,對沖基金經理、港人冠以「沽神」綽號的保爾森(John Paulson),2011年敗得徹底,由其主理的Advantage Plus基金慘跌五成,本港投資者印象最深的是保爾森揸重北美上市內地民企嘉漢林業,栽了一個大筋斗,惟這只是雪上加霜,真正令「沽神」聲譽跌進谷底的並非嘉漢而是美銀。
保爾森雖以賭次按爆煲一舉得手名利雙收,但他自2010年起押注信貸危機紓緩銀行壞賬見底,不僅大手吸納銀行股,且揚言美銀股價有力爆升三倍,結果好嘅唔靈醜嘅靈,美銀在資本不足訴訟不斷下再三變賣家當增加撥備,股價終在去年跌穿金融海嘯低位,全年狂瀉六成兼成為道指三十隻成分股中表現最差的一員。
美銀的境況,多少令人想起昔日基金愛股思捷(330)。論「殘」,思捷去年以72%跌幅傷透投資者的心;就像美銀之於道指,思捷2011年在恒指成分股中亦為劣中之劣。無獨有偶,集團因舊日猛將回巢,股價自低位反彈,新年伊始在恒指四十八隻成分股中升幅排第八位。美銀、思捷的「強勢」能否維持下去,我不敢說,惟兩股年初突圍而出,乃沒有更多壞消息就是好消息的典型,既然「衰無可衰」,股價愈殘值博率便愈高。一個「老氣橫秋」英雄遲暮的時裝品牌,在管理層執過位後,真的就能化腐朽為神奇?單靠撥備減少有望而非生意增長可期,一家爛到透的銀行就能起死回生?然而,投資者今時今日只爭朝夕,此刻既無令人意想不到的壞消息,短炒博反彈先賺一轉,勢色不對走為上着,何壞之有?
沒有期望何來失望
這令老畢想到,包括歐羅區在內的環球股市,踏入2012年so far so good,連意大利、西班牙賣債也順風順水,在今年首個重大融資考驗中過關,兩國長短債息大幅回落,是否亦跟思捷、美銀一樣,老問題既然解決不了,大家索性視而不見?
歐洲央行昨天議息後宣布,官方利率維持於1厘水平不變。執筆時,行長德拉吉的記者會尚未舉行,購債等非傳統貨幣政策是否有新發展不得而知。然而,市場對會議本就沒有期望,自然也談不上失望。如此這般,歐股歐債與去年底起始跟風險資產脫節的歐羅繼續各行各路,你有你跌我有我升。
歐債危機雖「老掉牙」,惟白頭任退而不休,會見傳媒高談闊論的是歐債,老畢作過粗略統計,《經濟學人》最受歡迎博格之一Free Exchange,每兩篇文中便有一篇關於歐債危機。儘管陳腔濫調,但意見領袖專欄名家非但樂此不疲,還搜索枯腸為這個沒完沒了的話題增添新意,《金融時報》周四社論便就日益棘手的希臘債務「削髮」提出頗具創意的見解。
這個問題本質簡單不過,之所以爭持不下,根本原因在於無人願意為救希臘出生天「付鈔」。可是,任由該國自生自滅賴債違約,債權人豈能不血本無歸?《金時》迎難而上,為解決希債談判僵局提出具體方案,既涉收購合併亦及以債換股(debt-for-equity swaps),堅信只要各方按其建議行事,果斷地「斬手斷足」,不僅能阻止希臘危機對外擴散,還可一箭雙鵰重整銀行資本,遠勝逐塊肉割下痛極而亡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聽落頭頭是道,惟意見領袖專欄名家的想法再具建設性,做決定作抉擇的並非他們而是政客。無奈的是,作為投資者,我們只能靜觀其變見步行步。
羅家聰 - 信報專欄 一名經人 - 美國嚴冬似已過 濫用寬鬆有排拖
上星期五美國公布了12月份就業情況,非農職位按月新增二十萬個,數字不算標青;去年全年幾乎每月都有十餘二十萬個增長。不過,失業率急跌至8.5%,令盲目看死美國的經濟師和分析員大跌眼鏡。
大家知道,美國樓市以至該國甚至全球經濟能否真正復蘇,就業市場最為關鍵。
本文繼上周的美國樓市後,從另一角度──就業,作深入剖析。
美國失業率算法有六,由最狹義的U-1到最廣義的U-6,賣報紙上電視的是U-3。U-6計入兼職者,相當於本港的「失業率+就業不足率」。去年好些月份見職位增長,但失業率卻不跌反升,剛剛一年之前,拙文「就業無望等錢派 持續救濟成常態」便以「合約、散工」來解釋一番。
事隔一年,這個現象其實無甚變化:觀乎U-6與U-5差距大致穩定可見,「合約、散工」現象依然普遍;不過,從U-1到U-6皆自2009年10月見頂回落至今可見,毫無疑問,失業與就業不足均在改善當中,尤是後者【圖1】。
失業與就業不足正改善
看失業情況有幾結構性差,除了「合約、臨記」的比例外,「日日攤响屋企等米路」的嚴重程度是另一指標。觀圖所見,失業五周以下的人數早於2009年前已一路減少;失業五至十四及十五至二十六周兩組人數,亦早於失業率見頂前半年開始回落;至於失業逾半年的亦自2010年4月起跌至今【圖2】。失業五周以下的人數過去兩年來拒絕再跌,是否意味有何不妥?非也。縱於2007年就業狀況最佳之時,五周以下及五至十四周兩組失業人數亦各二百多萬人,與今天境況相若。目前要等的是另外兩組的人數慢慢回落。
繼就業不足、失業過久後,還有一個反映就業狀況有幾差劣的數字──放棄求職。觀圖所見,這個數字早於2010年年底見頂【圖3綠線】,但近年徘徊於一百萬人左右,未見續跌;2007年最好景時,數字近四十萬人,而自1994年有紀錄以來,數字多於三、四十餘萬。
換言之,海嘯後有五、六十餘萬人放棄求職,以一億五千多萬勞動人口計,相當於推高失業率0.3%至0.4%;但這並非大數,顯然不是失業率水平高低的關鍵。從欲工作的非勞動人口(黑線)在跌可見,「日日攤响屋企等米路」情況已改變。
剛畢業者影響較大
要看各個環節的失業狀況,可按職業(occupation)與行業(industry)拆分細項:前者以工種劃分,須知藍領行業也有白領工種;後者按行業劃分,不理工種是文是武。按工種分,各種各類的失業率早於2009年年中至2010年年初見頂;從前失業率較高工種,如建築保養、運輸物流等,近年失業率顯著改善;反之,如管理專業、銷售文職等工種,失業率改善較小【圖4】。要留意近月樓市再度轉弱,相關工種失業率即見顯著回升。
縱再按行業劃分,也同見各行各業的失業率於2009年春到2010年秋的年半間見頂【圖5及6】。失業率特高的行業如建築、農業,近月數字惡化回升,但人數不多,以過去十二年(有紀錄以來)的平均失業人數計,僅佔一成半(13.5%+2.0%=15.5%,圖中標籤括號內的數字)。佔比最重的兩個行業──批發零售及製造業,失業率在跌;這亦見諸上述按工種劃分的數字:最大兩類工種──銷售文職及文職均跌【圖4】。大工種、大行業的失業率跌是好現象,只是失業率屬滯後數字,難知跌勢能否持續。
再按年齡劃分,也見各年齡層的失業率早已見頂回落【圖7】,包括青少年組羣,且跌幅顯著。近月跌不下去的是20至24及25至34歲兩組,可見剛畢業及經驗淺的,在海嘯衝擊後較受影響。還有20至24歲失業率近月先行回升,接着到25至34歲,這遲來先走(last in first out)之象或意味勞工市場再度轉差,升勢是否持續值得留意。
按學歷劃分,學歷愈高、失業率愈低是意料中事【圖8】;然而,學歷高的一羣,失業率跌幅並不顯著,反而中學以下的卻大幅改善。重溫圖4及圖6,亦見管理專業、金融(青線、紅線)之失業率跌得小,可見此等高學歷工種、行業乃海嘯衝擊重災區,至今仍未顯著復元。2007年好景時,大學畢業的失業率2%;今仍高於4%(藍線)。
上述八圖皆為失業數字,很滯後的,對於了解美國勞工市場有用,但無助於前瞻。很多人以為申領失業救濟是領先數字,但其實不然。有史以來,四星期持續申領救濟與失業率大致同步,無領先作用【圖9】。反而與失業率同日公布的非農職位按月增長,卻顯著領先失業率十個月【圖10】;時差原因舊作曾述,這裏不贅。觀乎近五季以來,按月職位增長皆穩步於十餘二十萬個上下,不難預料,滯後的失業率亦很可能於今年續跌,但愈跌愈慢,於8%前穩定下來。至於下個方向是升是跌,要看領先指標(如樓市)。
緩慢回落屬正常
本文所見,美國失業率確在改善,且是全方位的改善。一如股市、經濟急跌慢升,在一上一落的周期上,失業率也是急升而慢跌的,故近年失業率緩慢回落,實屬正常。不過,較諸過去三次(1982年、1992年、2003年)的回落,今次顯然奇慢,似1975年那次。
在「還是較似滯脹潮」一文中,已指目前猶如34年前(1978年),在供應過剩、價量應跌,但因政策強行阻止而應跌不跌下,除非需求無故回升,不然只會拖長調整。一如1978年至1980年這兩年半內,道指八試八百點樓下,調整拖長遂致多底格局【圖11】。又如2001年至2003年同樣約兩年半內,本港受外來衝擊後被聯滙拖長調整,結果港股三試八千幾點樓下才完成造底【圖12】。至此大家應知,一味QE放水,只會拖長來衰。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市場部
大家知道,美國樓市以至該國甚至全球經濟能否真正復蘇,就業市場最為關鍵。
本文繼上周的美國樓市後,從另一角度──就業,作深入剖析。
美國失業率算法有六,由最狹義的U-1到最廣義的U-6,賣報紙上電視的是U-3。U-6計入兼職者,相當於本港的「失業率+就業不足率」。去年好些月份見職位增長,但失業率卻不跌反升,剛剛一年之前,拙文「就業無望等錢派 持續救濟成常態」便以「合約、散工」來解釋一番。
事隔一年,這個現象其實無甚變化:觀乎U-6與U-5差距大致穩定可見,「合約、散工」現象依然普遍;不過,從U-1到U-6皆自2009年10月見頂回落至今可見,毫無疑問,失業與就業不足均在改善當中,尤是後者【圖1】。
失業與就業不足正改善
看失業情況有幾結構性差,除了「合約、臨記」的比例外,「日日攤响屋企等米路」的嚴重程度是另一指標。觀圖所見,失業五周以下的人數早於2009年前已一路減少;失業五至十四及十五至二十六周兩組人數,亦早於失業率見頂前半年開始回落;至於失業逾半年的亦自2010年4月起跌至今【圖2】。失業五周以下的人數過去兩年來拒絕再跌,是否意味有何不妥?非也。縱於2007年就業狀況最佳之時,五周以下及五至十四周兩組失業人數亦各二百多萬人,與今天境況相若。目前要等的是另外兩組的人數慢慢回落。
繼就業不足、失業過久後,還有一個反映就業狀況有幾差劣的數字──放棄求職。觀圖所見,這個數字早於2010年年底見頂【圖3綠線】,但近年徘徊於一百萬人左右,未見續跌;2007年最好景時,數字近四十萬人,而自1994年有紀錄以來,數字多於三、四十餘萬。
換言之,海嘯後有五、六十餘萬人放棄求職,以一億五千多萬勞動人口計,相當於推高失業率0.3%至0.4%;但這並非大數,顯然不是失業率水平高低的關鍵。從欲工作的非勞動人口(黑線)在跌可見,「日日攤响屋企等米路」情況已改變。
剛畢業者影響較大
要看各個環節的失業狀況,可按職業(occupation)與行業(industry)拆分細項:前者以工種劃分,須知藍領行業也有白領工種;後者按行業劃分,不理工種是文是武。按工種分,各種各類的失業率早於2009年年中至2010年年初見頂;從前失業率較高工種,如建築保養、運輸物流等,近年失業率顯著改善;反之,如管理專業、銷售文職等工種,失業率改善較小【圖4】。要留意近月樓市再度轉弱,相關工種失業率即見顯著回升。
縱再按行業劃分,也同見各行各業的失業率於2009年春到2010年秋的年半間見頂【圖5及6】。失業率特高的行業如建築、農業,近月數字惡化回升,但人數不多,以過去十二年(有紀錄以來)的平均失業人數計,僅佔一成半(13.5%+2.0%=15.5%,圖中標籤括號內的數字)。佔比最重的兩個行業──批發零售及製造業,失業率在跌;這亦見諸上述按工種劃分的數字:最大兩類工種──銷售文職及文職均跌【圖4】。大工種、大行業的失業率跌是好現象,只是失業率屬滯後數字,難知跌勢能否持續。
再按年齡劃分,也見各年齡層的失業率早已見頂回落【圖7】,包括青少年組羣,且跌幅顯著。近月跌不下去的是20至24及25至34歲兩組,可見剛畢業及經驗淺的,在海嘯衝擊後較受影響。還有20至24歲失業率近月先行回升,接着到25至34歲,這遲來先走(last in first out)之象或意味勞工市場再度轉差,升勢是否持續值得留意。
按學歷劃分,學歷愈高、失業率愈低是意料中事【圖8】;然而,學歷高的一羣,失業率跌幅並不顯著,反而中學以下的卻大幅改善。重溫圖4及圖6,亦見管理專業、金融(青線、紅線)之失業率跌得小,可見此等高學歷工種、行業乃海嘯衝擊重災區,至今仍未顯著復元。2007年好景時,大學畢業的失業率2%;今仍高於4%(藍線)。
上述八圖皆為失業數字,很滯後的,對於了解美國勞工市場有用,但無助於前瞻。很多人以為申領失業救濟是領先數字,但其實不然。有史以來,四星期持續申領救濟與失業率大致同步,無領先作用【圖9】。反而與失業率同日公布的非農職位按月增長,卻顯著領先失業率十個月【圖10】;時差原因舊作曾述,這裏不贅。觀乎近五季以來,按月職位增長皆穩步於十餘二十萬個上下,不難預料,滯後的失業率亦很可能於今年續跌,但愈跌愈慢,於8%前穩定下來。至於下個方向是升是跌,要看領先指標(如樓市)。
緩慢回落屬正常
本文所見,美國失業率確在改善,且是全方位的改善。一如股市、經濟急跌慢升,在一上一落的周期上,失業率也是急升而慢跌的,故近年失業率緩慢回落,實屬正常。不過,較諸過去三次(1982年、1992年、2003年)的回落,今次顯然奇慢,似1975年那次。
在「還是較似滯脹潮」一文中,已指目前猶如34年前(1978年),在供應過剩、價量應跌,但因政策強行阻止而應跌不跌下,除非需求無故回升,不然只會拖長調整。一如1978年至1980年這兩年半內,道指八試八百點樓下,調整拖長遂致多底格局【圖11】。又如2001年至2003年同樣約兩年半內,本港受外來衝擊後被聯滙拖長調整,結果港股三試八千幾點樓下才完成造底【圖12】。至此大家應知,一味QE放水,只會拖長來衰。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市場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