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9日星期日

睇錢份上


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的MCM,亦推出了龍年手袋設計來討好內地同胞。
經過Dolce事件、港人和內地同胞地鐵罵戰、雙非孕婦問題,還有孔慶東言論的催化,港人和內地同胞之間的排擠日趨嚴重。港人的指控,茅頭直指他們擾亂民生的強國人行為,而同胞們的回應是,「沒有我們消費,你們香港有今日豐衣足食嗎?」內地同胞的囂張跋扈隨著國內經濟起飛而得寸進尺,完全是目中無人,但無奈在港以至是外國的營商者和國際品牌,老實講都要看他們面色做人。早前就有本地消費者向報館投訴,指Tommy Hilfiger時裝店只給予內地客額外折扣優惠,港人則不獲此優待。由此大家就可以知道點解內地同胞個鼻愈來愈大!要怨,就怨自己不及他們有錢吧。
 根據胡潤調查所得,現時中國擁有十億身家的富豪已有一千三百多人,而過百億身家的也有二百七十人,加埋過千萬身家的暴發戶,富豪數目已超越美國,還有數字不斷上升的內地中產階級,可想而知他們是個怎樣有利高檔奢侈品市場的強勁消費群。在各大品牌所公布的季度業績裏,中國市場的銷售增長都擔任重要角色。品牌都很清楚誰是米飯班主,不想倒自己米,得要討好和奉承國內同胞,Dolce和Tommy Hilfiger的事例是實證。而其他品牌最常用的奉承手段,就是推出中國特別版設計,Coach早前就請來中國藝術家Zhang Lan,合作推出以龍年為主題的手袋皮具系列。Versace亦剛剛推出以龍年為設計的限定手袋系列,Ermenegildo Zegna也推出了龍圖案絲質領帶,連運動服品牌Nike和Converse都有推出龍年限定設計。
 一般名牌手袋時裝又怎可能滿足到財大氣粗的國內同胞,洞悉力強的鐘錶品牌Piaget,就剛推出了以龍鳳為題的Dragon and Phoenix腕錶系列,龍和鳳分別以18K白金配合鑽石和寶石鑲嵌而成,而且各只限量生產一枚,售價為一千三百和一千六百多萬,好明顯是為國內富豪而度身訂造。另一德國鐘錶品牌Glashutte Original,亦推出了以龍年為設計的Senator Meissen 陀飛輪腕錶,只限量生產八枚,售價一百二十多萬。就連豪華房車品牌Rolls-Royce都要攏絡內地富豪,剛推出了中國龍年Phantom轎車限量訂製系列,官方雖未公布售價,但以bespoke系列售價為基本,至少要八百萬一輛。這些中國特別版設計,相信已令同胞們感受到被名牌簇擁的優越感,有些品牌產品更會特別照顧國內市場,如著名鐘錶品牌Panerai去年推出的免年限定腕錶,就只在上海和北京專門店發售。因為品牌都看到內地高檔零售市場不斷擴大,希望逐漸減少本地的零售價優勢,所以好些品牌在內地的款式,往往會比香港新和多,甚至是他們獨有。
 要知道各大品牌如此厚待內地同胞,都是因為一個「錢」字。兩年前的農曆新年,紐約最大連鎖百貨公司Macy's為接待遠道由中國而來的千人購物團,不但舞龍舞獅舖紅地毯迎賓,更關門一天以便他們可盡情購物。在內地同胞眼中,當然覺得自己地位超然吧,不過在美國佬眼中,他們只不過是條任人魚肉的「水魚」,老實講,看不起內地同胞的又何只我們。但睇錢份上,畢竟他們的消費背後是帶來貢獻,今年你公司發放的bonus,都可能是他們給你的「賞賜」。
Versace剛推出了龍年限定手袋設計,只球限量210個,售價$31,800。靚唔靚就見仁見智,但肯定內地班有錢太太會愛死。Coach以龍年為題的手袋系列,是跟中國藝術家Zhang Lan合作設計。
就連Panerai去年都罕有地推出兔年限定腕錶設計,而且只限上海和北京店發售。Rolls-Royce的龍年限量訂製版Phantom,售價不菲,設計浮誇,但肯定是國內富豪的搶購目標,Rolls-Royce呢啲咪識做生意囉!

羅家聰 - 信報專欄 一名經人 - 龍年效應 真的旺丁?

還有三日,便到正月,西曆2月4日立春,正式踏入龍年。新年流流、長假在即,容許在下於這嚴肅的全版專欄輕鬆一次,探討一個近期常聞的現象:龍年生仔效應。

讀者應知在下的作風,縱使探討輕鬆題材,手法也不太過離譜。生肖是華人概念,故探討範圍限於華人,地域上先收窄至香港。本港戰後的出生數字收錄於統計處刊物;戰前的見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數據至1908年,及Hong Kong Blue Book,數據至1873年。由1873年至今近140年,龍年共11次,應足夠我們做些統計分析。

太舊的數據偶有「甩漏」,而二戰期間亦無大部分數據;而上述兩本「舊作」的數據,偶有出入,但做慣研究的,不難查出哪些是舊數未改、哪些是手民之誤,問題不大。

做研究的第一步,是觀摩原始數據。出生數字可有三種模式呈現:出生人數、出生佔人口即出生率,及出生人數增長率【圖1至3】;後兩者分別是橫面及縱面之比較。出生人數呈發散性向上,故取對數比例;而出生率則按港府慣例以「千分之幾」表示。三圖皆分「華人」及「全港」,分別在於前者只計本港華人(Chinese)。

1932年以前,所謂的「全港」只是「維多利亞」(即港島)再加若干地方,而不計新界及新九龍的;後者包括荃灣、屯門、元朗、北區、大埔、沙田、西貢及離島,其實都是今日的新界。二十世紀初有幾年將華人及馬來西亞人綜合報數,但因後者僅佔少數,故不加理會了。

出生人數不特別多

3圖所見,只計華人還是全港皆計,分別不大。3圖亦刻意以每12年作一刻度,列出龍年。從出生人數,根本看不出龍年特別多;從出生率,則勉強看到近兩次龍年,即1988及2000的數列較前、後年份稍稍隆起;這要從出生的按年增長率才較易見到。不過,若將眼光放闊些少而非只比較前後的兔年及蛇年,那縱使不看卅年以前的日子,亦不見得近兩個龍年的數字特別標青。畢竟要生產的,未必會等12年才一周的龍年。

上述所論,皆以西(新)曆計算。然而立春多於西曆2月初,若有月度數據,應以2月計至翌年1月較準。對,月度統計最早始自1969年,計多一條農(舊)曆,再「新」、「舊」對比,可見1988年的一次確有稍為顯著的分別,不過即使以西曆計,也見到當年「隆起」的現象【圖4】。

用農曆計沒顯著得着,但卻要犧牲之前上百年的年度數據,從統計樣本講,殊不值得。故下文還是照計西曆,以保留多十隻「龍仔」。

狗年平均數大幅拉高

單看圖1至3,也難肉眼斷定龍年與其他生肖年份之別;點算過去近140年按鼠、牛、虎……等十二生肖的出生率與出生增長率,計其中值及平均(median and mean),以出生率計,龍年的平均值為十二生肖中第二高,但中值則第三低【圖5】。這大概是多年以來平均值被某幾次龍年高值拉高,而這幾次都在二戰前後的1940、52及64年。

由此看來,中值應較可信,即龍年出生率實是偏低。另數點分散,統計誤差看來不小,龍年與其他生肖出生率有否統計上的分別,可堪斟酌。若換上出生增長率計又如何?

觀圖所見,龍年數字亦不見得較其他生肖突出,縱偶見強勁的分離份子(outlier),亦非龍年【圖6】——戰後的1946年為狗年,當年出生按年增幅738%,為圖中所略,這將狗年的平均數大幅拉高。純從出生數字本身,怎計也算不到什麼龍年生仔效應。

或許應先撇除某些基本因素後,再看有否龍年效應。出生率是出生除以人口數目,會否與人口數目增長相關?由1887年起有年度人口紀錄至今,關係並不明顯【圖7】。但若只考慮戰後人口增長穩定下來的1952年起,則半世紀來出生率與人口增長正比。

另一可能影響出生率的,是對上一年的實質經濟增長。若將兩者由1947年有紀錄計起,關係不明顯的;但若由1967年計起,則見兩者呈線性關係,儘管關係鬆散【圖8】。

樓市旺有生仔效應

現可作些迴歸分析了。數據期由1952年起,一則避開二戰期的不尋常大上大落,二則當時的港府也承認,二戰前的華人出生數據未必可靠,因很多華人生女後不報數。將出生率作自我迴歸,對上一及兩年的滯後項呈顯著,但再加對上三年的則不顯著了,故方程以加兩個滯後項為藍本【表,方程1至3】。

要測龍年效應,可加一個虛擬變量(dummy variable),龍年取1,其餘取0。於此框架上再加人口增長,或對上一年經濟增長乘以其1967年起的虛擬變量(因經濟增長自該年起才與出生率正比),結果發現,兩者皆不呈統計顯著。而在任一迴歸方程裏頭,龍年效應(D龍)系數都不統計顯著。

本文嘗試估算龍年生仔效應(仔可以指「女仔」),圖解未見明顯,迴歸亦不顯著。今個龍年之所以預產爆滿,會否只是過去兩年樓市熾熱、人人買樓,居安思「人」呢?

最新補充:同事何文俊昨晚指出,其火箭測市程式已於昨日發出了見頂訊號,托告天下。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市場部









曹仁超 - 無股之災

自2011年10月開始,歐債危機對歐洲以外地區影響力漸漸減弱,成為地區性問題,即2012年及2013年歐債危機只能繼續影響歐洲及同歐洲有大額貿易的公司,對其餘國家或地區的影響力逐漸式微。例如歐洲Stoxx 600指數由去年9月22日至今已回升16%,去年10月至今歐羅則回落10%;恒生指數亦由去年10月16000點回升至早前超過20000點收市,不知那些睇12000點的分析員龍年展望如何?睇8000點?

基金經理淘汰賽

2012年歐羅區國家仍在努力對抗衰退(德國去年第四季GDP較第三季降0.25%),世界銀行估計今年歐羅區GDP回落0.3%(事前估計上升1.3%)。2011年投資市場有如地雷陣,很多基金經理因睇錯2011年股市而失去職位(我老曹一直認為基金經理實在太濫,淘汰賽遲早發生)。今年1月不少基金經理已面對「無股之災」(去年第四季不少基金經理加入拋空行列,目前卻因冇股票在手而發愁)。

2012年點睇?過去美國曾有37次每年1月首5個交易天是上升的,其中31次事後全年上升、平均升幅13.3%。今年美股首5個交易天是上升,意味美股今年有84%機會上升。2011年美國股票基金被投資者贖回金額達1300億美元,是美國史上第五差的一年,亦是大部分分析員今年年初變得悲觀的理由,忘記每片黑雲都有銀色的邊。即使2011年客觀環境如此惡劣,仍有大量賺錢機會,更何況2012年?

龍年港股展望:如果2008年11月開始的升市是熊市反彈,後市可上升5444點,即見21614點。如果2008年11月開始的是另一牛市而非熊市,後市不但可升穿前高點24988點,甚至有機會上26800點。


--------------------------------------------------------------------------------

自1997年8月恒生指數由16800點,至2011年10月仍只有16000點,十四年過去了,股市成為投資者最佳遊樂場,較海洋公園有過之而無不及,既有海盜船(盪來盪去),亦有跳樓機(一下子狂瀉)、旋轉木馬(跑來跑去原地踏步)、摩天輪(升咗上去又跌番落嚟),更有過山車(嚇餐死)。


--------------------------------------------------------------------------------

例如1994年鷹君(041)見40.25元、合和(054)見54元,1997年新世界(017)見31.11元,2000年電盈(008)及和黃(013)見139元、2007年思捷環球(330)見121元及滙豐(005)見142元,事後跌幅都相當大。過去見頂後大幅回落的股份數目實在太多,證明揀股較分析大市更重要。但在揀股方面人人都會犯錯,因此需止蝕盤保護,以免虧損擴大到無可挽救的水平。任何人皆不應在一項投資上虧損超過50%投入資金,不然須賺回100%才可打和。止蝕一如保險絲,一旦電力負荷過重,便立即燒斷並停止供電,以免釀成火災。

2012年展望:一、美國及歐洲消費者會否改變過去三十年借錢消費的習慣?二、金融市場去槓桿化威力如何?三、政府大力插手金融市場,會否導致日式衰退出現?四、CRB商品指數高潮在2011年5月,商品價回落令商品生產國的貨幣滙價受壓(例如澳元)。2012年全球GDP增長率放緩阻止商品價大升,反而對中國政府控制CPI有利。五、中國及香港房地產後市如何?

2012年通脹不再是大問題,理由是美國M1 Multiplier(貨幣流速)已低於「1」,即銀行吸收存款能力大於貸款能力(或可以說銀行漸漸失去貸款能力)。由2009年3月推出的QE到2011年6月QE2結束,在這段日子裏,雖然政府向銀行大量注資,但銀行無法將錢借給工商界。代表原材料價格的CRB指數自2011年5月起亦回落,去年雖然仍有零星物價上升,但大方向正在改變。西方國家的低通脹期原先由2000年開始,由於美國政府透過減稅、減息及美元貶值,將其延遲了十年,從2011年5月才開始。1990年日本人同企業開始減債,政府被逼借錢去投資基建項目以維持GDP不墜,到今天已變成尾大不掉。

國債降級影響漸浮現

2006年美國樓價開始回落,經歷2007年10月的金融海嘯,今年美國又面對2.9萬億美元市值的municipal bond市場危機,過去由州政府或市政府所發的債券,由於「免稅」,所以十分吸引,沒有人會相信州政府或市政府竟可能破產!去年12月標普將這些債券評級由AAA降至AA+,暫時影響不大;美國政府債券去年已失去AAA評級。至於歐洲目前唯一國家仍有AAA評級只有德國!今年各國政府債券的評級如再下調,影響將漸浮現。

戰後香港經濟可分為三個階段。甲、1945年至1970年這二十五年物價穩定期,你可以單憑儲蓄而不作投資,仍不影響你日後生活。乙、1971年8月美元不再同黃金掛鈎,改為浮動滙率,全球通脹率不斷上升,如你仍然只儲蓄不投資,金錢購買力會被通脹率蠶食得很厲害,難以應付退休生活,這段日子到1997年結束,為時約二十七年。丙、1997年8月起如你錯誤投資,較不投資更慘,不但樓價出現V型走勢,由1994年起至今,不少企業股價見頂水平至今再也不復見!金價從1999年起上升,到2011年9月是否見頂仍不清楚。錯誤投資較不投資更差的這段日子至今已十五年,相信未來仍是如此。

戰後經濟受制於1944年布列頓森林協議,各國央行可用美元、英鎊或黃金作為外滙儲備,並以一盎斯黃金兌35美元計。由於美元有利息,大部分央行便以美元作為外滙儲備,直到1968年因大量美元流出美國,以法國為首的國家紛紛將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國政府應付不了,只有宣布黃金雙價制去阻止兌換,並於1971年8月宣布不再兌換黃金,結束這段物價穩定期,前後共二十五年。之後美元不再同黃金掛鈎,進入濫發期,1980年通脹率受控制後進入利率回落期引發全球槓桿效應(低利率吸引資金去炒賣物資),直到1997年出現亞洲金融風暴,前後二十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亞洲各央行為大量吸納美元而拚命出口,歐美卻大量消費,引致貿易出現極大不平衡,資金流向成為投資市場升降的主因,最後引發2007年10月全球金融海嘯及2010年歐債危機,各國政府再次濫發鈔票去挽救金融機構,形成經濟一方面面對去槓桿化所產生的通縮壓力,另一方面又面對濫發貨幣所引發的通脹壓力,形成冰火二重天局面。

中國經濟開始緩步跑

2007年10月開始的金融海嘯,令發達國家GDP未來增長率愈來愈慢,創造就業的能力愈來愈低,政府財赤愈來愈大,投資回報率愈來愈少,銀行本身加快去槓桿化,形成私人或公司負債大量轉移到政府身上,情況有如過去二十年的日本,危機一個接一個而來。換言之,社會愈來愈兩極化,金融市場波動次數愈來愈頻密。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亞洲區國家早已陷入通貨膨脹與通貨收縮並存,2007年金融海嘯後連OECD國家亦加入,各國央行印鈔速度加快,同期各國銀行去槓桿化速度亦加快,愈來愈多國家已無法擺脫衰退,包括日本、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但少數國家經濟放緩後又可再起飛,相信中國將是其中一個。2008年11月的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因力度太大令樓價狂升,2009年8月起人行開始微調以免通脹率惡化,此微調在2011年12月完成,中國經濟又再開始緩步跑,不似2009年那樣一飛沖天,雖然這次步伐十分緩慢但持久,相信時間上將遠超過2008年11月那次只維持不足一年。

香港地理環境令戰後經濟由海外帶動,一直到1997年,前後五十年,1978年到1997年香港經濟甚至拉動了中國經濟發展。1997年後,香港經濟來自西方國家的影響漸減,來自中國的影響加大,例如2003年這次香港經濟復蘇,中國的力量扮演十分重要角色。今後情況是繼續此消彼長,即西方影響力日漸減少,中國卻在加強,2012年香港將跟隨中國進入緩步跑時期,時間上相信可維持兩年或以上。

作為香港投資者,自1997年起投資策略是如何在一片混亂中找尋投資機會,例如1998年第三季開始上升的股市、2000年開始上升的金價、2003年第三季開始上升的樓價,以及2007年10月開始回落的股市到2008年11月又止跌回升等等。去年10月我老曹在恒生指數16000點又再發出入市訊號!他日回望,可能發現A股由2008年11月至2012年1月才是牛市一期,2012年2月開始進入漫長的牛市二期上升期,情況有如香港1984年7月至1987年10月才完成牛市一期,1987年10月股災後才進入牛市二期,1994年底才進入牛市三期,並在1997年8月結束,由1982到1997年,整個牛市長達十五年。1997年8月至2011年10月恒生指數在16000點上上落落,相信此上落市到2011年10月應該結束,進入另一段漫長上升日子。

Buy, Hold or Sell一直困擾所有投資者。何時買入及買什麼,是成功的一半;持有多久、何時賣出,是餘下的一半。美滙指數自2011年5月開始上升,相信整個2012年仍保持上升,代表歐羅今年冇運行。2009年最流行睇法是美國經濟硬着陸,結果過去兩年美股上升接近100%。2012年1月最流行講法是中國經濟硬着陸,你又點睇?人們忘記1987年股災後的1988年並沒有出現經濟衰退,何況去年12月5日人行已再次放寬存款準備金率,代表金融政策上改變,此改變雖然不及2008年11月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那樣大,但改變就是改變。

富者愈富已屬必然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及歐美經濟自1980年起在互聯網、資訊科技推動下的經濟全球化,同時亦引發社會兩極化。根據美國勞工部統計,2009年年底未及中學程度者的失業率高達14.6%,每周收入454美元(3540港元);中學畢業者失業率9.7%,周薪626美元;大專程度失業率8.8%,周薪699美元;大學生失業率5.2%,周薪1025美元;碩士生失業率3.9%,周薪1257美元;專業人士失業率2.3%,周薪1529美元;博士失業率2.5%,周薪1532美元。學歷愈高,不但收入愈多,同時失業率愈低,理由是環球化壓力下,低薪工作愈容易轉移到新興工業國。根據收入分布,社會上4.2%人口是富有人家,27.2%是中上層或專業人士,40%是中下階層,28.2%是貧窮人士。財富永遠集中在4.2%人口手中,能夠成為27.2%所謂上中層或專業人士,你已算是成功,大部分人口落入68.2%系列內。富者愈富已是必然,貧者不是愈貧,只是原地踏步或改善幅度太小,引發不滿情緒。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有待未來特首改善。

對剛踏入50歲的香港男性而言,目前最擔心的問題是「錢」(當然健康更重要,但擔心的人卻不多),因為你可能突然面對失業,不是你的健康出問題,而是公司不再需要你。買樓保值嗎?經歷過1997年第三季至2003年第二季的樓價下跌潮,信心已不大。買股票嗎?新世界發展(017)由1997年31元跌至2012年1月6.15元,和黃(013)股價自2000年3月139.5元至今亦只是盪來盪去,滙豐控股(005)自2007年10月19日股價由142元下跌至2009年3月13日的30.5元,還有更多股票,如你買入後持有不放,將令你抱憾終生。請放棄「價值投資法」,改為採用「趨勢投資法」,因過去十五年已證明有效。

投資可分六大階段:①膽正命平期。完成學業到社會做事直到結婚之前,手上財產較少兼冇負擔,理財知識不多,最好樣樣去試、樣樣去搞(以不借錢為極限),以吸收財經知識為主。②婚後穩定期。結婚之後要養妻活兒,負擔重了很多,投資方面已完成摸索期,並明白經濟規律,一切以穩健為主。③婚後十年。進入35歲到40歲,事業開始略有成就,收入已超過日常開支所需,但子女未來教育費用上升成為主要壓力。投資方面有了十五年或以上經驗不妨進取點。④成熟期。踏入50歲或以上,無論事業或投資亦到收成期,開始為退休生活作準備,在投資策略上明日何時應進取、何時應採取守勢,如是男性應該是最賺錢十年。⑤60-65歲以上步入退休年齡。投資策略宜保守,安全第一,保本為根本,以免到時要依賴政府的綜援或子女過日子。⑥70歲或以上是交棒期,將自己的投資智慧及財富逐步移到下一代手裏,如有能力不妨熱心公益,開始管山管水,享受人生。最後祝大家龍馬精神,事事如意。

■多謝黃樹偉先生1000元捐款。過去一年可能股市表現差,令去年捐款數字急跌。希望有能力的讀者多點支持農家女學校,所謂福隨善至,做善事愈多的人愈有福氣。


羅家聰 - 信報專欄 一名經人 - 聯儲局無規矩 測利率變吹水

聯儲局終如主席貝南奇所願,推行通脹目標政策。關於此政,敝欄早在2005、06年已作過一系列文章探討。既然新政落實,今文則作延續分析,補充一些具體細節。

幾大央行其實早已設立以2%或其為中值的通脹目標,起碼包括歐、英、加、紐;澳洲則以稍高的2至3%為目標。不計一直無甚通脹的瑞、日,在八大貨幣體系當中,只有美國一直沒有通脹目標。今次引入2%目標,坊間其實早已料到,只差細節未知。

聯儲局通脹目標細節

細節之一,是聯儲局不像歐洲央行或英倫銀行般純粹以通脹為目標,而是在舊有的「全民就業、物價穩定及長息溫和(maximum employment, stable prices, moderate long-term interest rates)」三個目標中的物價一項,加上2%之增長目標。不過,三者之中只明確其一,且無明言三者相對比重,其實取巧,他朝要加息或是QE,最終都有藉口。既然官字兩把口,他朝鬆緊皆可,那末說白2%其實意義不大。早有前聯儲局官員私下講過,聯儲局常謂要提高透明度,但結果愈說愈亂,因為說多了話但卻道不出方向。

細節之二,是明確了所謂「通脹」是如何計算。眾所周知,物價有將量固定於當期(Paasche index)或固定量於基期(Laspeyres index)兩大算法;因前者計當期的量,故可用作平減(deflator),以計算實質GDP及其細項。聯儲局明言參考的PCE通脹,實是GDP裏頭的消費(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CE)的平減指數按年變幅,屬Paasche,通常「報細數」;至於以消費物價指數(CPI)計的通脹,則屬Laspeyres,通常「報大數」。幾乎所有央行的通脹目標都計CPI,唯獨是聯儲局鶴立雞群計PCE,本屬出術,觀圖所見,PCE通脹確較CPI通脹低,有時達4%,縱自1990年起平均計,前者也比後者低0.45%【圖1】。尤其是數月前,CPI通脹3.9%,但PCE的則2.9%。

細節之三,是坊間某些念念有辭的分析員指聯儲局參考核心通脹,今證非這回事。其實長遠而言,整體通脹與核心通脹的趨勢是接近的;就以1990年起至今計算平均,整體通脹只比核心的高出0.1%,甚小【圖2】。然而若計整體的話,數字便較受能源和食品等非核心項目影響。換而言之,一旦油價或糧價飆升,通脹目標下是要加息的。

今次議息的另一焦點,是會後聲明指低息會維持至2014年後期。但這有條件的:是資源運用要低企及中期通脹展望受控(low rate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a subdued outlook for inflation over the medium run),這樣,超低息才有望(likely)延續至2014。但從客觀數字,實在不見目前資源運用怎樣低企──產能使用率距高位不遠【圖3】。機器的使用如此,人力的運用亦不見太差──失業率不斷下跌,這點敝欄剛曾論及。

通脹目標門面功夫

有了通脹目標,市場或許會聯想到泰勒法則(Taylor rule)。法則於1993年提出,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可由通脹及「GDP偏離趨勢」兩大因素解釋,而比重分別為3:1:【算式】

泰勒原文的GDP趨勢是由1984年第一季計起的,因之前日子太過波動而遭棄用。我們照辦煮碗,以泰勒法則計算1984年起的「引伸利率」,對比實際的目標利率,可見1993年泰勒法則面世前,法則確實有效,但之後的引伸利率卻大大偏離實況【圖4】。照計死數,假使聯儲局是恪守最原始版本的泰勒法則,去年底的目標利率應於31/4厘。

如果認為1984年至今的GDP趨勢有所變化,不妨移近十年,由1994年起再計,當年是聯儲局首次對外發佈議息會後聲明之年。計算顯示,引伸利率亦難以解釋實況,所引伸的去年底利率亦達3.15厘,似乎計少十年亦不見得當局有跟隨此法則【圖5】。

如果不跟泰勒法則,跟什麼呢?照用法則中的兩個因素通脹及「GDP偏離趨勢」作迴歸分析,由1994年起的數據做一次,另由2006年伯南克上任起再做一次【圖6】。結果顯示,所引伸的去年底利率也應達23/4厘上下,怎fit也fit不出目前的0至1/4厘。

看來,聯儲局很可能已不跟規矩(not rule based)而隨心所欲(discretion based),且以零息、QE的近年尤甚(泰勒的原文正是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既然隨心而無規矩,什麼通脹目標或許都不過是門面功夫,用以看作透明些少罷了。

不看目標,改看聯儲局官員怎看──其利率預測,信得過嗎?聽其言不如觀其行。將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FOMC)每年四次、對未來幾年的季末預測與實數比較一下,可見無論是測GDP增長、失業率【表1】與PCE通脹【表2】都錯得驚人。

這些預測,別說測三、四年後,就算「臨到埋門」的「今季測今季」,都可測錯。測得遠的,就更離譜:譬如測緩行的(persistent)失業率,理應比亂行的(random walk)GDP增長易,但對於2009及2010年末季的預測,2007年仍堅持5%以下,2008年才「死死地氣」改5.x%,到2009年,終於肯改些「務實」數字,但仍要「死雞撐飯蓋」指長線為4.8%至5.0%。類似的現象滿表皆是,對於如出一轍的利率預測,你去信吧。

從長線(longer-run)預測一欄,識者大抵早應參透當局的通脹目標為1.7至2.0%【表2】,且以PCE整體通脹計(所以在下一早已指聯儲局「參考」的不是核心通脹)。如今明言目標2%,其長線「預測」也要一樣,否則央行便看似失職;一如英倫銀行,面對5.x%通脹、月月去信財相,卻仍竟敢指長線「預測」2%。可見這些不是預測。

不是預測是什麼呢?顯然,央行是要透過調整預測(哪怕是通脹也好、利率也好)從而對市場發出政策改變的信號,效果等同歐洲央行的特里謝年代,每見對通脹「警惕(vigilance)」一字,便知下次加息,只不過英美不夠法國佬坦白,要做得曖曖昧昧。

貝南奇飽受政治壓力

由是觀之,聯儲局既無規矩(not rule based),預測亦形同做戲,實質還是隨心所欲(discretion based),目的是要市場預期隨其所想,想加息時要你信,不加時也要你信。因為他們深信,只要央行能操控市場預期,通脹預期就不會失控,通脹也會因而受控,而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繼續寬鬆、狂印銀紙,而無通脹。

世事會否這樣簡單這樣爽呢?他們或已忘記了其自己人於1995年做的研究:他們分析了百幾個國家、幾十年數據,結論十分簡單:貨幣與經濟相關系數近零,與物價則近一(corr(M,Y)~~0, corr(M,P)~~1)。佛利民早在1960年代的巨著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已寫下這個結論。或許換個角度想這事吧。

貝南奇受政治壓力路人皆見,其學術伙伴Mark Gertler透露貝氏曾欲「劈炮唔撈」(二人曾經建立不少模型,其一為在下博士論文的藍本,是故當時師傅曾曰此二人算是在下的「半個師傅」)。見慣本港政治生態者都領會到,無人愛受政治壓力。如果超低息至2014年是政治壓力下的說法,那末以通脹目標來抗衡這種壓力,未為不可。

道理簡單:政客短視,逼央行零息QE,零成本的;不過一旦他朝通脹失控,別說超級通脹,就算近10%,亦足以讓Ben Bernanke如當時也是教授的Arthur Burns般,負上惡名為政客買單,名留青史,遺臭萬年。此乃學者最忌。

雖說目前儲局由鴿派主導,但見過2009年者皆知,通脹話來就來,升速不亞股價,可以每月0.5%(按年)速度飆升。通脹壓力是否真的很低,其實從圖三數據已知一二;不管鷹派、鴿派,古典派、凱恩斯派都有眼見,無頸拗的。印了這麼多銀紙,儲局中人皆為教授,他們心中有數,何況核心通脹仍升。有個通脹目標,他朝就有下台階了。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市場部

作者按 《一名經人》一書截至去年底的作者部分收益,已全數捐予公益金作醫療保健用途。










曹仁超預言樣衰藍籌大翻身-恒指年內料衝24800點

踏入龍年,投資界信心突然爆燈。專欄財經作家曹仁超「今年睇得特別好」,揚言恒指年內直指 24800點,醜股將會大翻身,內房股將有 25%至 35%上升空間。大市越升越有,早前審慎的基金怕跑輸,昨日紛紛追貨補貨,帶動二三線股全線爆上。有基金經理認為,恒指下半年可上望 24000點,升至 26000、 27000點亦有可能。



曹仁超指,恒指很難跌低於 18500點。


龍年首日即開紅盤,曹仁超昨日早上接受電台訪問後表示:「三大水喉(歐洲、美國及中國)射住,啲錢除咗入股市仲可以去邊?所以今年睇得特別好」。他預期港股今年反覆向好,雖然恒指於 21000點遇上阻力,仍預計今年可上望 24800點,並很難跌低於 18500點,並指如果上市公司增加派息, 24800點也會擋不住。



內房潛在升幅達 35%








曹仁超表示,「舊年(市場)睇得太淡,(今年)醜男醜女大翻身,越衰嘅股份,今年反而會跑贏大市,因為過度拋售」,然而,若內房股跌得低,便可趁低吸納,年內約有 25%至 35%上升空間。以去年表現最差的五隻藍籌及 H指成份股,昨日除思捷( 330)外全線報捷,升幅遠超大市,當中以新世界( 017)彈半成最威。
曹 Sir亦指,現時基金經理手持 28%現金,「過去 30年嚟未見過持有咁高現金, SARS、金融海嘯時都無咁多」,若恒指突破 21000點,將會出現一輪龐大的基金補倉潮,有利股市再次衝刺。
事實上,基金經理揸 Cash太多,新年後繼續「血拼」,昨日升勢集中於二、三線股,投資者持有濠賭股、本地地產股均有斬穫,至於曹 Sir一注獨推的內房股,股價表現更是格外理想,恒大( 3333)、雅居樂( 3383)昨日升逾 8%,保利香港( 119)、合景( 1813)亦漲 7%。
基金界亦看好後市。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表示,恒指今年內可上望 24000點,若內地房地產市場見底,通脹回落至 3%以下,人行減息步伐或加快,下半年港股便有望突破 24000點,升至 26000、 27000點也說不定。
不過,龐寶林認為,港股短線升至 21000點之前,或會出現阻力,預料恒指於 2、 3月有機會回落至 19000點,屆時便是吸納時機。跟曹 Sir意見相若,龐寶林亦比較看好內房股,可候低吸納;至於內銀股則以中小型股份較秤先,因受惠人行調降存款準備金率的程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