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股與美股周一對希臘及法國選舉結果反應平靜,港股周一反而大跌,到周二理應收復小部分失地,但恒指最終收報20484,跌51點;期指大低水情況未改善,短綫走勢疲弱。
不過,收市後滙豐(00005)所公布季績表現勝市場預期,倫敦造價回升,有助紓緩港股下調壓力,大市有秩序而回未恐慌。恒指低收20500後,支持以20000為主,觀乎跌勢要有所回順,先要觀察期指可否收復已失的上升軌20500,昨收20271。
拉脫維亞遵守財政節約
歐元區在衰退邊緣掙扎下,嚴守財政緊縮還是改變思路謀求經濟增長,爭議沒完沒了,要將歐債問題弄致明朗化,只有時間可證。
據走出金融危機的歐元區小國拉脫維亞總理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接受外電訪問指出,如歐洲要擺脫債務危機,負債重國家不應以陷入衰退為規避承諾實施緊縮計劃的理由。為何拉脫維亞總理有如此結論,就是該國曾深受經濟萎縮之苦,經濟在2008至2009年共萎縮了25%,超過歐盟任何一個成員國,債務亦超過GDP的90.4%,高於歐盟約定的60%水平,但之後該國政府實施緊縮措施,以取得由國際貨幣基金(IMF)為首的紓困行動,嚴遵財政節約及改善財政赤字承諾,最終證明計劃成功,經濟於2010年回暖,2011年成長率超過5%。根據歐盟執委會預測,拉脫維亞今年預算赤字佔經濟比例將縮減至3.3%,相較2009年時的9.7%。標準普爾在今年5月亦將該國的信貸評級調升至BBB-,是自2009年以來首次回復其投資評級。
冰島割離有毒銀行資產
再從走出金融危機的冰島總結成功原因,在善後危機的手法略有不同。當時冰島雖接受IMF的金援,傳統上需要依IMF的要求,採行嚴格的財政整頓計劃,惟冰島與IMF協商允獲在實施援助措施的第1年,採行不過度緊縮的財政政策,使得冰島得以繼續保有北歐式的社會福利制度。不過,就果斷地讓信用過度膨脹的三大銀行倒閉,由金融監督管理局(FME)接管該三大銀行,同時設立新銀行,將三大銀行的國內存款及資產轉移到新銀行、採取嚴格的資本管制以及採取彈性的滙率政策。採行中期財政整頓方案,包括緊縮財政和大幅加稅等措施之後,因而使得中央政府債務佔GDP的比率一直穩定在約80至90%。冰島於2008年秋季爆發銀行破產的危機後,於2009年7月毅然決定申請加入歐盟,成功加入歐盟後冰島能成功發行公債。
兩國GDP止跌回升證成功
從以上實例總結,在重債國走出危機都要經歷「先苦後甜」過程,拉脫維亞靠財政節約,而冰島就果斷割離有毒銀行資產,之後GDP經大衰退後回升,證明走對路。解歐債毒道理顯淺,但要實踐下來不易,才弄致變數多多。荷蘭、法國、希臘及西班牙都不太認同過分的財政節約,這對經濟帶來衝擊太苦。愛爾蘭亦定於5月31日對上述財政緊縮條約進行全民公決,歐洲民主制度在解決債務問題一定不管用,因在人性弱點不想捱苦下,公投財政緊縮條約只會一次又一次表示不順從。此際,關鍵靠具政治智慧政客權衡輕重及協商,不走回頭路放棄財政節約,改以漸進式削財政支出,或是化解民怨出路。歐盟峰會可能會在5月23日討論經濟增長與財政節約平衡問題,且觀察會否有新動向。
跟進西班牙最終擬向現實低頭,據該地報章報道,當地Bankia銀行計劃與母公司Banco Financiero de Ahorros合併,以便對旗下全球業務進行重組。兩家銀行亦計劃成立1家壞帳銀行,持有全部不良地產資產。
內地出口定單按年收縮
歐債烏雲無可能撥散,還是回說有點曙光的內地情況。近日閉幕的第111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的出口定單金額按年下降了2.3%,這是自2008年以來廣交會出口定單金額首次按年收縮。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就認為,出口定單收縮反映了已發展地區的需求仍然疲弱,他對內地今年出口增長能否達到10%的目標存疑。
政府投資項目提前開工
出口如此可能不濟,在應對經濟下滑風險,中國政府就不會坐以待斃。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所長張漢亞日前表示,與前兩年相比,今年政府預算內投資的下達速度明顯加快,原定下半年開工,現在已經提前到上半年。政府此舉目的,意在抵銷新開工專案和房地產投資下滑對整體經濟的影響。當前相對偏緊的貨幣環境限制了地方政府啓動新投資的能力,因此,張氏指出中央有必要通過放鬆貨幣政策來緩解地方政府資金短缺的問題。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看淡黃金沒理由
與畢非德拍擋管理巴郡的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rger),日前接受外電訪問時,大談對黃金的看法。老查理認為,黃金是過時的投資產品,只適合於未開化之人投資,此言論引起一個不大不小的風波,看好者隨即列舉理由反駁,力證現時是買金良機。
法國政局變天的後一天,老查理接受CNBC訪問,談到對投資黃金的看法,意見十分辛辣。老查理又帶大家時光倒流至1939年,若閣下長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黃金就是絕佳的投資對象,值得繡在衣襟上,暗示黃金並非現代人的投資選擇。
老查理與畢非德管理巴郡數十載,醉心研究有潛質的股票,褒股貶金的態度明顯。畢非德早前在《財富》的一篇文章中,也笑指黃金不會帶來回報,若把全世界黃金集合在一起,只不過是一個邊長68尺的四方柱體,而這件東西竟然總值100億美元,他覺得並不合理。
查理的言論相信引起很多人激烈反對,這兩三年歐洲國家的債務情况陰晴不定,股市也是時好時壞,不少投資專家認為,若歐羅區體制有什麼風吹草動,資金將會湧進金市避險。
在亞洲地區,藏金於民的心態十分濃烈。中國老百姓這些年來收入逐步改善,投資的對象總離不開黃金,君不見自由行客來港購物,總離不開金飾,而周大福(1929)、六福(590)等金舖,卻是其門如市,神州同胞對黃金的需求十分殷切。其實,這情况在印度亦出現,世界黃金協會研究指出, 2011年儘管印度盧比的滙價走弱,印度市場仍有933.4噸黃金需求,其中珠寶首飾的需求達到5000噸,而投資需求則達到366.0公噸。同一份報告指出,印度人對於金條和金幣的需求殷切,佔去整體需求25%。
歐洲局勢的發展,又為黃金市場帶來一些支持。希臘大選過後,主張緊縮政策的兩大政黨所得席位大減,反對緊縮政黨勢力大增,到最後會否導致到希臘放棄推行緊縮政策,尚屬未知數。另一邊廂,西班牙第三大銀行Bankia向政府求救,要求注資免於破產,令投資者擔心西班牙的債務情况,兩個歐豬國同時爆出壞消息,歐羅的認受性再受質疑,資金轉到金市避難,亦變得合情合理。
商品大王羅杰斯於希臘大選之前,對黃金投資仍信心滿滿,並認為若金價調整至1500美元以下,便是掃貨良機,如今歐羅區前景又添不明朗的因素,似乎肯定了他那逢低吸金的看法。
法國政局變天的後一天,老查理接受CNBC訪問,談到對投資黃金的看法,意見十分辛辣。老查理又帶大家時光倒流至1939年,若閣下長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黃金就是絕佳的投資對象,值得繡在衣襟上,暗示黃金並非現代人的投資選擇。
老查理與畢非德管理巴郡數十載,醉心研究有潛質的股票,褒股貶金的態度明顯。畢非德早前在《財富》的一篇文章中,也笑指黃金不會帶來回報,若把全世界黃金集合在一起,只不過是一個邊長68尺的四方柱體,而這件東西竟然總值100億美元,他覺得並不合理。
查理的言論相信引起很多人激烈反對,這兩三年歐洲國家的債務情况陰晴不定,股市也是時好時壞,不少投資專家認為,若歐羅區體制有什麼風吹草動,資金將會湧進金市避險。
在亞洲地區,藏金於民的心態十分濃烈。中國老百姓這些年來收入逐步改善,投資的對象總離不開黃金,君不見自由行客來港購物,總離不開金飾,而周大福(1929)、六福(590)等金舖,卻是其門如市,神州同胞對黃金的需求十分殷切。其實,這情况在印度亦出現,世界黃金協會研究指出, 2011年儘管印度盧比的滙價走弱,印度市場仍有933.4噸黃金需求,其中珠寶首飾的需求達到5000噸,而投資需求則達到366.0公噸。同一份報告指出,印度人對於金條和金幣的需求殷切,佔去整體需求25%。
歐洲局勢的發展,又為黃金市場帶來一些支持。希臘大選過後,主張緊縮政策的兩大政黨所得席位大減,反對緊縮政黨勢力大增,到最後會否導致到希臘放棄推行緊縮政策,尚屬未知數。另一邊廂,西班牙第三大銀行Bankia向政府求救,要求注資免於破產,令投資者擔心西班牙的債務情况,兩個歐豬國同時爆出壞消息,歐羅的認受性再受質疑,資金轉到金市避難,亦變得合情合理。
商品大王羅杰斯於希臘大選之前,對黃金投資仍信心滿滿,並認為若金價調整至1500美元以下,便是掃貨良機,如今歐羅區前景又添不明朗的因素,似乎肯定了他那逢低吸金的看法。
信報 投資者日記 - 港樓「貴到飛起」,CY怎辦?
‧中國製造今時今日可謂無孔不入,由iPhone、3D電視等潮物,到高科技醫療器材,都是國產出品。創生控股是骨科產品生產商,財務穩健且前景樂觀,但面對激烈競爭是否略嫌保守?明達遠在B9 頁「神州點股錄」詳細分析。
‧廉署最近頻頻高調出擊,是否已成為政府降服商界的一把刀值得關注。候任特首明言有必要打破過去小政府大市場的模式,企業日後面對的政策風險恐會提升。2017 年的香港境況如何?筆銘在B10 頁「筆聞集」圍繞五大範疇逐一推斷。
‧指控一家公司造假,就好像要說一個男人是不是真心,與其聽信專業人士驗明正身,倒不如靠常識減少中招機會。公司一邊派高息,又一邊籌集資金,或由每日都想着exit 的聰明人掌舵,阿梅都認為生人勿近。詳見B15頁「財經DNA」。
5月8日,周二。金管局上月公布,今年首季負資產按揭宗數較去年第四季大減九成半,迄3月底只餘下78宗。據業界估計,去年底負資產按揭成數(未償貸款對物業價值比率)僅103%,由於本港樓價今年持續攀升,意味負資產按揭本季可望徹底消失。
第1 vs 第325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Demographia每年都會發表一份環球住房負擔能力調查,2012年的報告已於1月份公諸於世,不少本港傳媒亦曾引用。鑑於香港樓價「貴到飛起」,以負擔能力計,全球無出其右,本地媒體在提及該報告時,毫無例外地把焦點對準以下這句話:「香港住宅價格中位數相當於家庭年收入中位數12.6倍!」
不論以報告覆蓋的全球325個城市為準,還是只計81個「主要大都會市場」(major metropolitan markets),香港皆高踞榜首。這沒有什麼值得高興,因為那等於說,香港市民的置業負擔能力,於全球325個城市中排第325;在81個主要大都會市場中排第81!
然而,話分兩頭,不同國家地域以至城市情況各異,這類國際比較的特性卻是one size fits all,試圖以單一指標做到放諸四海而皆準,事實當然並不如此,其參考價值難免打了折扣。
這當然不是說,香港樓價很合理。無論以哪個角度看,港樓價格已把許多有意置業的受薪階層擠出市場,「無殼一族」只能望「磚」興嘆。老畢想說的是,以Demographia為負擔能力所下的定義,樓價中位數相當於家庭年收入中位數3倍或以下,屬「可負擔」(affordable)水平;3.1至4倍,屬「輕度難以負擔」(moderately unaffordable);4.1至5倍,屬「嚴重難以負擔」(seriously unaffordable);5.1倍或以上,則一概歸類為「極度難以負擔」(severely unaffordable)。以香港的情況而論,最新數字為12.6倍。那是根據樓價中位數314.8萬港元(2011年第三季)和家庭年收入中位數24.9萬港元計算出來的倍數。由於統計只取中位水平,本港市民對兩個數字也許有不同意見,但將就將就勉勉強強,其準確性仍可接受。
顯而易見,本港住房負擔能力要調整至按上述定義比較合理的水平(比方說,由「極度」難以負擔,變為「嚴重」難以負擔),樓價若不大跌,工資便得大升。然而,負擔能力由12.6倍回落至5倍,不是工資倍增便是樓價跌至僅剩目前水平的一半;CY上場,相信亦不希望後一種情況發生。至於人工加一倍,發夢無咁早啩?
負擔能力多面睇
退一步說,港樓「極度」難以負擔的情況若維持不變,但樓價對收入中位數由12.6倍下降至10倍左右,這樣又如何?假設市民收入大致持平(你能想像工資以雙位數幅度上調嗎?),按報告顯示的家庭年入中位數24.9萬元計算,樓價十倍於此,就是249萬元。這等於說,以報告顯示的314.8萬元為準,本港樓價跌至249萬元,意味下調幅度略超二成。此事當真發生,剛跟負資產告別的香港,恐怕很快又將出現「樓蟹滿街」的景象了。
從調查所示全球住房最難負擔的三個城市——香港、溫哥華、悉尼——樓價高企或多或少跟內地資金追捧有關,可見報告有忽略國內「大款」炒貴環球房地產、未能「與時俱進」之嫌。
內地因素.落地生根
老畢上周在〈內地同胞「有米」抑或「閉翳」?〉一文中,引用國家統計局和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數據,一窺內地貧富懸殊面貌。不論以國家統計局(較低)還是ILO(較高)的工人收入為準,樓價跟收入脫節的情況都比香港嚴重,內地人在大陸置業,恐怕比港人在香港置業更難。然而,偏偏港樓近年「貴一貴」都有人買,靠的正是內地同胞!
Demographia的國際比較,試圖為住房負擔能力定出一個適用於全世界的準則,但所謂落地生根,香港樓價「貴到飛起」,而全球最「抵買」的住宅物業位於底特律(樓價相當於收入中位數1.4倍),但港人難不成可以什麼也不顧,移居失業率在全美數一數二的「汽車之都」嗎?
老畢認為,報告對香港最大的意義不在跟其他城市樓價的對比,而是房屋成本與城市規劃和土地供應有莫大關係此一中心思想,貫穿了整份報告。候任特首梁振英是這方面的專才,Demographia的核心理念,他應心領神會。CY,睇你了!
‧廉署最近頻頻高調出擊,是否已成為政府降服商界的一把刀值得關注。候任特首明言有必要打破過去小政府大市場的模式,企業日後面對的政策風險恐會提升。2017 年的香港境況如何?筆銘在B10 頁「筆聞集」圍繞五大範疇逐一推斷。
‧指控一家公司造假,就好像要說一個男人是不是真心,與其聽信專業人士驗明正身,倒不如靠常識減少中招機會。公司一邊派高息,又一邊籌集資金,或由每日都想着exit 的聰明人掌舵,阿梅都認為生人勿近。詳見B15頁「財經DNA」。
5月8日,周二。金管局上月公布,今年首季負資產按揭宗數較去年第四季大減九成半,迄3月底只餘下78宗。據業界估計,去年底負資產按揭成數(未償貸款對物業價值比率)僅103%,由於本港樓價今年持續攀升,意味負資產按揭本季可望徹底消失。
第1 vs 第325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Demographia每年都會發表一份環球住房負擔能力調查,2012年的報告已於1月份公諸於世,不少本港傳媒亦曾引用。鑑於香港樓價「貴到飛起」,以負擔能力計,全球無出其右,本地媒體在提及該報告時,毫無例外地把焦點對準以下這句話:「香港住宅價格中位數相當於家庭年收入中位數12.6倍!」
不論以報告覆蓋的全球325個城市為準,還是只計81個「主要大都會市場」(major metropolitan markets),香港皆高踞榜首。這沒有什麼值得高興,因為那等於說,香港市民的置業負擔能力,於全球325個城市中排第325;在81個主要大都會市場中排第81!
然而,話分兩頭,不同國家地域以至城市情況各異,這類國際比較的特性卻是one size fits all,試圖以單一指標做到放諸四海而皆準,事實當然並不如此,其參考價值難免打了折扣。
這當然不是說,香港樓價很合理。無論以哪個角度看,港樓價格已把許多有意置業的受薪階層擠出市場,「無殼一族」只能望「磚」興嘆。老畢想說的是,以Demographia為負擔能力所下的定義,樓價中位數相當於家庭年收入中位數3倍或以下,屬「可負擔」(affordable)水平;3.1至4倍,屬「輕度難以負擔」(moderately unaffordable);4.1至5倍,屬「嚴重難以負擔」(seriously unaffordable);5.1倍或以上,則一概歸類為「極度難以負擔」(severely unaffordable)。以香港的情況而論,最新數字為12.6倍。那是根據樓價中位數314.8萬港元(2011年第三季)和家庭年收入中位數24.9萬港元計算出來的倍數。由於統計只取中位水平,本港市民對兩個數字也許有不同意見,但將就將就勉勉強強,其準確性仍可接受。
顯而易見,本港住房負擔能力要調整至按上述定義比較合理的水平(比方說,由「極度」難以負擔,變為「嚴重」難以負擔),樓價若不大跌,工資便得大升。然而,負擔能力由12.6倍回落至5倍,不是工資倍增便是樓價跌至僅剩目前水平的一半;CY上場,相信亦不希望後一種情況發生。至於人工加一倍,發夢無咁早啩?
負擔能力多面睇
退一步說,港樓「極度」難以負擔的情況若維持不變,但樓價對收入中位數由12.6倍下降至10倍左右,這樣又如何?假設市民收入大致持平(你能想像工資以雙位數幅度上調嗎?),按報告顯示的家庭年入中位數24.9萬元計算,樓價十倍於此,就是249萬元。這等於說,以報告顯示的314.8萬元為準,本港樓價跌至249萬元,意味下調幅度略超二成。此事當真發生,剛跟負資產告別的香港,恐怕很快又將出現「樓蟹滿街」的景象了。
從調查所示全球住房最難負擔的三個城市——香港、溫哥華、悉尼——樓價高企或多或少跟內地資金追捧有關,可見報告有忽略國內「大款」炒貴環球房地產、未能「與時俱進」之嫌。
內地因素.落地生根
老畢上周在〈內地同胞「有米」抑或「閉翳」?〉一文中,引用國家統計局和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數據,一窺內地貧富懸殊面貌。不論以國家統計局(較低)還是ILO(較高)的工人收入為準,樓價跟收入脫節的情況都比香港嚴重,內地人在大陸置業,恐怕比港人在香港置業更難。然而,偏偏港樓近年「貴一貴」都有人買,靠的正是內地同胞!
Demographia的國際比較,試圖為住房負擔能力定出一個適用於全世界的準則,但所謂落地生根,香港樓價「貴到飛起」,而全球最「抵買」的住宅物業位於底特律(樓價相當於收入中位數1.4倍),但港人難不成可以什麼也不顧,移居失業率在全美數一數二的「汽車之都」嗎?
老畢認為,報告對香港最大的意義不在跟其他城市樓價的對比,而是房屋成本與城市規劃和土地供應有莫大關係此一中心思想,貫穿了整份報告。候任特首梁振英是這方面的專才,Demographia的核心理念,他應心領神會。CY,睇你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