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去槓桿化及經濟不前煎熬的歐美,正面對步日本後塵、迎來無了期「失去年代」之苦。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在B6 頁分享日本多年與通縮搏鬥的經驗,認為歐美輕視修補政府財政的重要性,並對刺激經濟措施抱太大信心。
‧以「虎」命名的東北虎藥業(8197),有「貴人」中央政府扶持;以「牛」命名的蒙牛乳業(2319),乳類產品質素較容易闖禍;以「龍」命名的地產公司,投地則或有意外收穫。高仁在B7 頁「財圈識真假」為上市公司預測流年運程。
‧中國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故藥業公司中長線定有可為。其中康哲藥業(867)專為二三線藥廠進行產品推廣,不僅業務性質獨特,而且享有全國性推廣網絡的優勢。看好藥業股前景的投資者,明遠達在B9 頁「神州點股錄」的評介不容錯過。
1月30日,周一。還以為內地股市春節後可乘兔年餘威,龍年紅盤高收,豈料好嘅唔靈,A股落筆打三更,上證綜合指數輕微高開5點後,愈trade愈低,並以接近全日低位收市,失守二千三。港股期指結算日受A股拖累,恒指下跌341點,收報20160點,六連升後斷纜。
青春無敵輸得起?
《巴隆氏》金融周刊最新一期封面故事的標題是:Just Don't Lose It!將之譯成「請不要把我的錢輸掉」,堪稱傳神。文內提到,美股於短短三個月內反彈二成,標普500指數突破1300點,牛市重臨之聲不絕於耳。眼見機不可失,資產管理業大力鼓吹客戶入市,促銷林林總總的投資產品。令業界意想不到的是,客戶大都不為所動,任理財顧問鼓盡如簧之舌,投資者十居八九念茲在茲的是確保在股市反彈中賺來的不致「輸突」。
一句話,基金客戶雖對利率近零債息極低滿腹牢騷,惟要他們為額外回報而在股市中加碼,2008年和去夏「一鋪清袋」的慘痛回憶立時勾起,思之再三下,對風險大呼吃不消的投資者比比皆是。
《巴隆氏》這篇cover story,不過把大堆「舊料」循環再用,統而合之拉雜成文,殊無新意。然而,即使全文有九成無甚足觀,當中提及的一項調查結果,該刋雖未詳加「演繹」,但老畢認為對投資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資產管理業界或有志投身這個行業的人,更加不能錯過。
基金業報喜不報憂
老一輩教落,仔女要趁嫩生。一直以來,基金業動用大量資源,向公眾灌輸的正是愈早投資愈「着數」這個理念。業界反覆強調的論點,老畢印象最深的有三個:①青春無敵,年輕人有的是時間,縱使投資期內發生諸如股災等動盪事件,損失不菲,大不了重頭來過;②風險較高的股票,長遠而言回報勝於債券、現金等低風險選擇。離退休年齡愈遠,愈應為相對優質的晚年生活着想,勇於在年輕時期承受較高的投資風險;③愈早開始投資,愈能充分享受資金滾存的複合效應(compounding effect),起步期相差十年,投資回報可以天差地遠。
此等基金銷售員人人會說的美麗言辭,聽落頭頭是道,惟正如老畢昨天引用的美股研究,風險與回報成正比一類想當然的結論,只是學者在象牙塔內根據有效市場理論以至投資者大都理性等假設構建出來的「空中樓閣」,未經實證對照便照單全收,一個不慎長期持有研究中提及的波動大風險高股票,結果很可能揸足四十年,實質(經通脹調整)慘蝕九成,名副其實得個「桔」。複合效應乃雙刃劍,市好時利疊利好和味,一旦市況逆轉長期低迷,卻隨時愈揸愈縮,複合效應無份享,複合「負效應」卻棍棍應。
基金公司要sell嘢,公開展示的自然是股市最美好的一面。然而,縱觀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華爾街的市況,除了五十、八十和九十年代牛市,餘者乏善足陳。
七十年代滯脹期股市回報令人洩氣固不在話下,剛結束的本世紀首十年,單計股價乃大蕭條以來首次出現年均負回報,即使計入股息收益亦無法扭虧為盈。若非有股息幫補,美股表現在其他時段亦不見得勝於各類低風險投資【表】。由此可見,過去七、八十年的股市實況,跟基金業口中的一套不盡脗合,投資者對業界利之所在的選擇性言辭,實有保持高度警惕的必要。
然而,青春無敵、後生仔女輸得起這句話,卻駁無可駁。這正是老畢對股市長遠前景不敢樂觀,復對資產管理業風光能否維持不無懷疑的原因。何解?根據《巴隆氏》引述的一項調查,在各個年齡組別受訪者中,對風險取態最保守的,並非行將步入退休年齡的baby boomers,而是基金業寄望最殷、最有本錢輸的「八十後」!
《巴隆氏》引述MFS投資管理公司進行的調查,發現多達40%八十後受訪者,認同「我永不會對投資股市感到安心」這句話;另有三成受訪者說投資第一目標乃保本。我的天,這班後生仔女還有幾十年才退休啊!
八十後今天不過二、三十歲,何以對投資風險怕得要死?負責調查的基金公司認為,在這個年齡組別中年紀較長的,初次接觸投資時適逢科網泡沫爆破、美股陷入三年熊市;當中年紀較幼的,則在金融海嘯經濟大衰退期間與聞投資,耳濡目染的盡是諸如老畢一類悲觀言論,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牛市年輕人的投資取態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語。
愈年輕愈保守
有趣而必令基金業感到不是味兒的是,在投資上最具本錢冒險、理應「有前無後打死罷就」的八十後,竟回答說現金在投資組合中的配置比率應高達30%,於所有年齡組別中最高!
飽歷風霜如我,偶爾總會輕嘆一聲曾經滄海;八十後才二、三十歲,卻竟然成為投資市場中「未老先衰」的一群,寧將茄殊長放床下底,也不聽從力勸他們利用股市以錢生錢的基金業界之言。
《巴隆氏》文章針對的是美國的八十後,未知本港同輩對風險又是否那麼抗拒,以至愈後生對投資愈抗拒這個現象,不知不覺間變成了「普世價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