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數裏見真章 - 從認識風險到分散風險

友人向筆者提出以下的一個問題:

「據我所知,投資理論認為市場是有效率的。在有效率的市場內,股價已充分反映了股票的有關資訊;因此對股票的任何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都是多此一舉,無助於預測股價未來的升跌。既然如此,學生在大學裏修讀你教授的投資理論,又有啥用?」

友人說的很對,大學的投資理論課程,一般都不會教學生用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去預測股價走勢,但一定會教學生如何量度風險及如何分散風險。學生如能充分認識風險為何物並能駕馭之,將會終身受用不盡。

投資理論把風險量化

其實股市的起起落落,一般投資者也必然有所體會,雖然如此,「風險」對一般人而言,始終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投資理論卻能把風險量化,把「風險」提升到一個可捉摸的層次,令投資者心中有數,較能把「風險」操控於股掌之上。

把風險量化不需要很多數學,我們可以先算出某隻股票的月回報率,再計算多個月來回報率的標準差,便可以得出該股票的月風險,把月風險乘以√12,便得出該股票的年度化風險。

我們把以上的方法,用於恒指48隻成分股,算出由2000年1月到2012年3月共147個月的回報率(含股息,其中有些股票只有較短的歷史),並把風險按大小排列【表】。

附表由左右兩表構成,左面是風險較低的24隻成分股,右面是風險較高的成分股,何者風險較高,何者風險較低,一目瞭然。

把風險量化後,可利用相對大小來比較兩隻股票的風險;同時,風險的絕對值也有很現實的意義。試舉長江實業(001)為例,它的月風險為9.03%,平均月回報為0.618%。把平均月回報減去月風險的兩倍(0.618%-2x9.03%=-17.45%),就可得出回報率的下限,假設回報率服從正態分布的話,這個下限應有約97.5%的可信度。

換言之,100個月中約有2.5個月其月回報可損失多於17.45%。檢規過往147個月的數據,可見有4個月的損失多於17.45%(2000年4月、5月,2008年9月及2011年9月),可見正態分布的預測並不太差;不過,如果我們聚焦於最差的那一個月,月回報率為-22.85%,等於標準差的2.5倍,對正態分布來說,這樣的一個回報率發生機會不大,但事實上它是發生了,所以利用正態分布去求損失的上限,不能不考慮一些坊間通稱為「黑天鵝」的極端情况。

投資個股風險相當高

從附表的月風險/年風險的數值看來,投資個別股票的風險是相當高的。假如年風險為40%,損失兩倍年風險(=-80%)的機會不容抹煞(2.5%),風險大得嚇人。把所有投資都集中在一兩隻股票的身上,就要承受非常大的風險,投資者要減低風險的話,就要打「分散風險」的主意了。

但分散風險也要掌握得宜,如果我們在同一市場內,通過投資於多隻股票去分散風險,其效果並不是很理想,恒生指數其實代表了一籃子股票,但恒指的年風險也有24%左右,雖然比大部分個股要低,但風險也有相當。

另外一個「分散投資」的方法,就是投資於海外股票市場。但由於市場與市場間的相關系數甚高,這樣的分散投資,其風險也不會太低。

有關這方面的描述,見上星期本欄(由蘇家培等執筆)。

其實如果我們只集中在股票市場上,分散的效益是有限的。要大幅降低風險,就不能單考慮股票,而要考慮股債並舉,下星期再加以詳細解釋。

楊良河博士為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副教授

林建為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