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國基會及世銀的最新紀錄,盧森堡的經PPP調整實質人均GDP排名,分別為全球第三、第二及第一;純以水平來計,還高於新加坡,儘管後者的增長較高。盧森堡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呢?
首先要牢記一點,盧森堡的領土雖然比本港大逾一倍,但人口僅五十餘萬,為本港的7%。故其人均GDP在分母小的基數效應下,未必穩定。不過,盧森堡是繼美國後全球第二大的基金投資中心,亦是歐羅區最大私人銀行中心。由此可見,其細小開放型、倚重金融模式,多少與本港相似,故兩地有一定可比性。
較港更倚重地產金融
究竟盧、港的人均經濟怎比較呢?水平計是盧勝港,但增長計,起碼近年是港勝。儘管如此,半世紀來本港人均增長趨勢一路下跌,反而盧森堡卻能保持橫行【圖1】。但若只計過去十年,盧森堡的增長跌勢顯然轉急,反而本港的卻無加快。與本港一樣,盧森堡跌勢加快是1980年代後期起事。故要借鏡應取早期日子;近期則是反面教材。
比較兩地第三對第二產業GDP可見,本港自1990年代初起拋離盧森堡【圖2】。重溫兩周前的拙文,其實這現象同樣見諸星、港之間,為什麼自此盧森堡增長走下坡,而新加坡沒有?這又是比較優勢的道理。天地人的因素不同,合適的產業自然會有異。盧森堡地理上位處內陸,或許不及星、港般有沿海輻射樞紐優勢,故自盧森堡第三產業「崛起」至今,人均增長趨勢下跌至今。固然此僅猜測,是否如此還要看其他因素。
在GDP中的第三產業(服務)部分當中的金融及地產等一類,盧、港兩地比較,也是前者較為進取。1995至98年間,兩地這部分的GDP佔比大致相約,四成上下;但十年後,盧的升至五成,但港仍在四成以下【圖3】。可見盧比港更倚重地產金融。近幾年來金融尤其不景,難怪其整體經濟跑輸本港;而本港跑輸星州,其理亦在此。
若非只計佔比,而計產業增長對整體增長的貢獻,則盧森堡的第二、三產業貢獻,四十年來二八分賬。本港按產業劃分的實質增長只有十一年數據,與同期的盧森堡比,則本港第三產業的貢獻達九成,稍高於盧森堡【圖4】。顯然,本港在第三產業上比起盧森堡更具優勢,故本港第三產業比例高於盧森堡【重溫圖2】亦屬合理。不過相比星州,本港第三產業比例高但整體增長低,值得一問的是本港第三產業比例是否已經過高?
盧森堡私人消費萎縮
看過GDP的產業結構,現轉看其開支結構。比較盧、港兩地卅幾年以來的結構,可見盧森堡的私人消費佔比自1980年代初見高峰的五成幾後,一直縮減至今【圖5】。反觀本港,私人消費佔比一直維持在六成左右,近年更見趨升【圖6】。再細心比較,更見盧森堡政府消費佔比一直較本港高,這點顯然並不可取。還有,在盧森堡自1980年代後期起的人均增長跌勢期間,淨出口佔比一路上升,可見淨出口也幫不到很多。
看淨出口(出口減進口,EX-IM)佔GDP,盧比港勁,連年攀升。但計貿易總量(出口加進口,EX+IM),則自1980年代後期港勝盧了【圖7】。見嗎,關鍵不是進、出口相消之後,而是總和來計。尤其在1986至1997年及2002年至今,港遠拋離盧,那些年的本港人均增長多高於盧森堡【重溫圖1】。於此,盧森堡反而應借鏡於本港。
看過佔比,現也同樣看看每個GDP開支類別的增長,對整體增長的貢獻【圖8】。觀圖所見,兩地進口的「貢獻」都是倒扣三成,故其餘幾類合共七成。當中,私人消費不單是在佔比上港較盧大,在貢獻上也是較大。另外,本港政府開支增長的貢獻極小,所以那些常開口埋口索取港府的,實無助於造大個餅。至於在淨出口增長的貢獻上,盧也比港稍高。但到底對盧增長貢獻最大的還是私人消費,佔比連年縮減實在不利。
跟開敝欄本系列者,概知看過GDP本身後,接着是人口、研發、科技等環節了。國基會和世銀皆有兩地的人口數字,前者紀錄長後者十年;不過兩套數字頗有出入的,但趨勢尚算一致,故論勢而言影響不大。趨勢所見盧比港好,本港人口增長浪低一浪,但盧的近廿年來拾級上升;就以最近年的增長水平來計,盧也比港高出起碼半個百分點【圖9】。有人才會有經濟,人多未必推高TFP,但起碼投入多了,產出也傾向增多。
不過,盧森堡在工作人口的勢頭上卻不及本港。整體人口增長快,怎也利好經濟,因為人縱不工作也總要消費。然而從供應(產出)而非需求(消費)角度而言,則本港15至64歲的工作人口比例卻顯然遠高於盧森堡近一成。不過這項指標僅屬目前優勢,一如本港工作人口比例「目前」也高於新加坡,但生力軍不足,不久將來自然會逆轉。所以這比例是「周期性」的。過去數年,盧森堡的工作人口比例亦有見底回升迹象。
本港優勢在第三產業
人口方面盧或勝港,在研發開支佔GDP方面,則顯然是盧勝了。從世銀截至2009年的數據所見,盧的研發開支佔GDP比港多逾一倍【圖11】。本港這方面素來都弱,沒法子了,急功近利心態使然。然而盧森堡也很靠地產金融,為何該國不太急功近利?畢竟該國夾在德、法中間,前者學術見稱、後者藝術聞名。香港?身處暴發大國嘛。
最後看看科技。從世銀的高科技佔製造業出口比例可見,今回盧遜港了【圖12】。科技的含義在技多於科,重應用性,有些地方善於研究理論,但卻未必長於開發產品。港人以靈活變通見稱,在用人家發明、發現的理論來大賺一筆就最拿手了。解得通嗎?
在下總算遊覽過不少地方,但偏偏未到過這兩周寫的新加坡及盧森堡。三周以來,數據是真的,但解釋是作的。別笑,社會科學的原則本是如此,解釋(理論)是作的,最緊要有數據支持,沒找到不認同的數據就可以了。今文看過,盧森堡值得本港學的,大概是1980年代後期以前。但從【圖2、5、6、7】所見,昔日兩地的分別似乎不大。縱有分別,也是近1990年代前後,而這正是盧森堡人均增長始跌之時。如果說借鏡,應是她們借鏡我們。畢竟我們也上了一課,知道什麼應引以為戒,懂取長時亦曉捨短。
我們知道,我們的比較優勢在第三產業,只差是過去廿年不斷膨脹,有否過了龍。這已非定位問題,而是拿捏是否準確。去到如盧森堡般過分集中於某產業中的某幾項,一浪打來就無法分散經濟風險了,此乃澳門也要引引以為鑑的(儘管其人均GDP極高)。於此,產業均勻的新加坡就穩陣得多了(見前文),大陸話講是拔尖之餘亦不忘補底。
這一課的另一啓示是私人消費其實十分重要。隨着經濟愈趨成熟,情況便更如此,這點相信大家都已明白,不多贅了。至於最後則是人口、研發,份屬人口量與質方面。本港於此虛耗多年,無論星、盧皆勝本港,如現還不急起直追,長線前景就真黯淡了。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市場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