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星期四

信報 投資者日記 - 內地同胞「有米」抑或「閉翳」?

‧近日有關內地住建部將制定保剛需政策的消息傳得熱哄哄,令人懷疑是地產商為刺激買家入市刻意發放流料。調控政策不變下發展商要維持過往的暴利固然難度大增,但辛思維卻高呼內房不用怕。詳見B7 頁「冷熱財庫」。

‧隨着中國國債二級市場流動性不斷擴大,中國國債利率已充當起基準利率的角色,但沒有透過公開投標制訂出人民幣孳息曲線,又何來真正的利率市場化?如何最有效分配資金?鄒小敏在B14 頁「投資行為論證篇」從國債利率說起。

‧最低工資剛實施了一年,勞工團體眼見總體失業率未有上揚,大讚措施成功。卻其實部分行業的失業率在政策出台前夕已悄然回升,反映價格管制的後果。羅耕在B15 頁「財經DNA」探討最低工資的影響。

5月2日,周三。股市傳統智慧,五窮六絕。今午行開行埋,經過公司電視,剛好看到財經台在播港股「民意調查」,相信恒指5月見二萬二的受訪者,與不信者勢均力敵各佔一半。假如「五不窮」陣營最終得逞,那便意味恒指仍有約700點的上升空間。

5月港股「富」定「窮」,睇落至知。不過,剛過去的4月份,環球股市成為中港天下,卻有數據可稽。以絕對值計,兩地與其他同錄升幅的市場相比,未必真的那麼天差地遠,惟資產表現講究「貨比三家」,邊瓣跑輸邊瓣跑贏,對月復月甚至日復日皆須盯緊左右隔籬的基金經理,絕非小事。

上月股市中港天下

德銀的統計顯示,在環球三十七項資產中,4月份總回報為正數者只有十四項,比率約38%;換句話說,六成以上資產「潛水」【圖】。錄得升幅的資產中,回報高於1%者僅八項,排名三至八的全部與股市無關,主要為避險性強的美德國債,又或非金融類別企業債券。單以股市而論,強如美股亦無法在上月錄得正回報,意西兩大「歐豬」敬陪末座遙遙墮後,就更加不在話下了。

在環球股市整體乏善足陳的4月份,上證綜指與恒指分別錄得5.9%和2.7%升幅,而中港股市在德銀統計覆蓋的全部三十七項資產中,回報同樣分列冠亞,於市場情緒傾向謹慎的這個月,雙雙跑贏美債德債;計入此一因素,中港股市表現值得加分。

大手減息股市不振

必須注意的是,印度、巴西兩塊金磚上月先後「劈息」,手起刀落毫無保留,其中巴西更事先張揚,減完可以再減;五.一勞動節當天,連澳洲這個高度依賴對華出口的發達國,利率也一降半厘。新興大國對手以至經濟榮辱繫於中國的澳洲,「放水」絕不手軟;反觀市場預期多時的內地寬鬆,卻一直只聞樓梯響。清明節、黃金周眨眼即過,惟存款準備金率就是不減,情況有點像美國,市場對QE3的憧憬沒有一刻停下來,但貝南奇態度曖昧無可無不可,欲拒還迎任君猜度,美股好淡爭持窄幅上落,卻始終跌不下去。

從上月環球股市表現可見,大手減息四分三厘的巴西,在德銀統計覆蓋的三十七項資產中倒數第五,跌幅4.2%;另外兩個金磚大國印度和俄羅斯(二者皆不包括在統計之內),4月份各錄得約3%跌幅,只有中國股市以接近6%的回報,在新興市場中一枝獨秀。這是否說明,急不及待大開水喉的國家如巴西、印度以至澳洲,股市表現反而遠遠不如貨幣政策實際上比市場想像為緊(至少央行尚未以行動滿足市場的「放水」期望)的中美?

沿此路進,夾於兩國之間的港股,上月在歐債危機重臨下跑贏大部分股市,似可歸因於中美替其遮風擋雨化險為夷。然而,歐羅區剛公布一系列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s),八字記之曰:「潰不成軍慘不忍睹」。且看中美這兩棵大樹撐得幾耐,港股又頂唔頂得到「十八大」?

工資消費力相映成趣

本報周三頭版頭條報道,五.一黃金周內地同胞來港消費盛況不再,金舖珠寶店以至各式名牌門前大排長龍不復再見。早幾年,不少散戶在五.一前買入各類零售股,靜候價升大炒一轉,往往得心應手。可是,從今年起,這招可能已不管用。

話雖如此,內地同胞近年在港「掃貨」的勁頭,令本地人目瞪口呆。這股驚人的消費力,跟內地依然偏低的工資水平相映成趣,不成比例得足以做一篇偵查式報道。

五.一當日,老畢在半官方《中國日報》讀到一文,解構內地工資水平,當中有不少數字甚有意思,雖則無助於破解國內同胞為何如此「有米」,但至少讓人看到內地受薪一族仍有許多人十分「閉翳」。

國家統計局發表的官方數字顯示,內地工人平均月入約2000元人民幣(只計城市居民),以市場滙率伸算相當於317美元。然而,隸屬聯合國的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統計卻顯示,內地工人一個月平均收入約4100元人民幣,相當於656美元,比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高一倍有多。

何以有此差距?卻原來,ILO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滙率,以便更準確有效地反映不同經濟體的生活水平。以此為準,在美國要用100美元買到的一籃子貨品,於中國大約以400元人民幣便可購得。換句話說,以購買力平價伸算,1美元約相當於人民幣4元,跟目前1兌6.3的市場滙率相比,人民幣購買力較市場滙率顯示的強;也就是說,按同一籃子貨品在中美兩地的價格伸算,一名月入1500元(人民幣.下同)的內地工人,手上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大概為2520元。問題是,內地人賺的錢只能在內地使用,況且PPP並未算進本地物價變動,ILO的統計對印證人民幣滙率有否偏高或許管用,但對內地受薪一族日常生計並無多大意義。即使以同一準則衡量,ILO的統計亦顯示,國內工人平均656美元的月薪,跟全球每月平均1480美元的工資水平相比,仍然遠有不及。

內地工人入不敷支

一線大城市的情況又如何?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北京工人平均月入去年為4672元,上海則為4331元。有網站最近邀請全國各地用戶提供收支材料,以判斷入不敷支在不同城市有多嚴重。結果顯示,北京市民足以應付日常開支的月入「底線」為8550元,上海則為9250元,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兩地工人平均月入水平相差甚遠。

「有米」抑或「閉翳」,神州國情,真的不足為外人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