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希臘大選後,新政府將決定未來希臘的命運。如希臘退出歐羅體系,歐羅區將蒙受5000億歐羅虧損,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甚至意大利的銀行已面對資金大量流失,存款戶進一步將資金轉存到其他銀行(上周已有10億歐羅由西班牙Bankia銀行流失,該銀行5月份已國有化),衝擊十分大,但可以承受。
希臘流動存款只有1700億歐羅,對整個歐羅區影響很微,但西班牙及意大利等卻有3萬億歐羅,如引發信心危機頗麻煩。到時歐洲央行會否一如聯儲局一樣提出「存款安全保證」?希臘脫離歐羅區後,新政府所發的新鈔票有沒有人相信?
一旦失去歐洲央行支持,希臘境內銀行將全面崩潰,出現類似1932年美國華爾街大危機式的局面,令經濟陷入蕭條,甚至有可能令新政府無法行使管治權,因為警察亦無糧出。
換言之,脫離歐羅區是十分愚蠢的決定,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令它惡化。
1997年7月以後的投資策略,是何時迴避風險及何時擁抱它!有多少次你最初目的只是短線買賣,一旦出現虧損便將它變成長線投資(不肯止蝕)?又有多少次你開始時是計劃長線投資,面對10%到20%利潤便把它賣掉,事後後悔莫及(忘記止蝕不止賺)?今年3月開始面對不穩定股市,許多時少做少錯反而最好。
零佣金顛倒牛熊
今天所謂的「技術分析」往往模棱兩可;至於「基礎分析」,連公司賬目都是假的,如何分析?甚至「趨勢分析」,在大方向極之不明朗下,又有何趨勢可言?大市自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底共上升五個月,理論上這次跌市只有三個月,即6月尋底機會十分大。
過去五年大行本身的投資亦頻頻出事,他們所發表的研究報告還有多少參考價值?一間美國大學在今年5月發表研究:所有大行建議的可信程度只有28.5%,投資市場已面對「威信低潮」期。
會否出現雷曼事件再版?投資者已在猜測:哪些歐洲銀行日後能否生存,又或被國有化。從1987年股災至今,已過25年了,證明「黑天鵝」事件不是罕有而是經常發生的。
根據紐約證券交易所數字:1970年投資者持股日子平均63個月(約5年多),1980年下降至33個月、1990年26個月、2000年14個月、2010年6個月。換言之在1970年長線投資是指5年,今天是指6個月。部分理由是因為買賣的佣金愈來愈低,1968年我入行時佣金是1%,1971年已降至0.5%(由於香港交易所不准減佣,賬單上仍打1%回佣0.5%)。
1973年已有人收0.125%,1986年4月聯交所成立後更逐步取消最低佣金限制,部分金融機構更提供零佣金鼓勵短線炒賣,令持股時間愈來愈短,影響了牛熊市的長短。
--------------------------------------------------------------------------------
過去牛市可維持5年到8年、熊市1年到3年,自1997年8月以後便十分混亂,嚴格點說已沒有牛熊市之分,取而代之是不斷大幅波動。投資者地位漸由Trader取代,市井智慧取代嚴謹分析,人人着重短線而不再理會長線。「淡市莫估底、旺市莫估頂」,到底「底部」同「頂部」是否有迹可尋?答案「是」可以。例如2000年3月的科網股「頂部」、2007年10月「港股直通車」謠言刺激下港股見頂。
--------------------------------------------------------------------------------
公元2000年,賓州大學經濟學家Jeremy Siegel已指出,再投資股票需大量「資本升值」(capital gains)才能媲美債券吸引力,理由是債券利息較股票派息高很多。隨着2009年3月QE出現,令債券利率大幅下降,他又認為由2009年3月起道指應升上15000點才停止,到2012年5月初距離此一水平已不遠。
1970年代凱恩斯學派理論失效,引發1980年代佛利民的主張抬頭。同樣,2007年環球金融海嘯令群眾對自由市場失去信任,令Paul Krugman的主張抬頭,即由政府操作經濟(state-run economy),類似新加坡模式及今天的中國模式。他認為衰退、蕭條及危機出現是市場失控結果,政府應加強調控市場,同時大量增加貨幣供應刺激市場需求,可以說是凱恩斯主義的改良版。
他認為1998年面對LTCM及俄羅斯債券危機,聯儲局不是採用此法化解危機嗎?2001年911危機,聯儲局將利率降至CPI升幅之下;更加不用說2007年10月金融海嘯後,聯儲局創造了4萬億美元貨幣及將利率降至接近零。
Paul Krugman認為1998年起聯儲局已背棄佛利民主張,只是政府仍未進一步加強管制市場,以致危機一再出現。他認為有病便要睇醫生、服藥甚至動手術,而不是透過什麼自然治療法,希望病人自我復元,醫生亦有可能開錯藥甚至動錯手術,但不代表有病不用睇醫生。他認為1930年代大蕭條的出現源自政府不干預,復蘇是來自1933年羅斯福上台後大力干預。Krugman認為不干預政策屬於中世紀時代,不合現代社會,美國政府不妨將負債比率由目前佔GDP100%上升到130%,藉此阻止衰退出現,相信此舉不會引發明顯的通脹(CPI)。
到公元2000年,美國經濟已完成自1982年開始由科網股帶動下的另一繁榮期,為阻止衰退出現,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中聯儲局大幅減息,利率由6.5厘降至1厘,令美國樓價大幅上升,再次拉動經濟復蘇。2006年中,美國樓價開始回落,引發CDO危機,最後演變成環球性金融海嘯;2009年3月,美國推出量化寬鬆政策,把美國10年期債券利率由4厘降至2厘以下,雖然支持了股市上升,但無法令美國樓價再次上升。美國過去十年透過負利率及QE延長了經濟繁榮期,但可以頂得幾耐?
根據「K周期理論」,香港自1967年到1997年是黃金30年,1997年至2007年是高原期,2008年起進入回落期(聯繫滙率制度下港元受惠於美元貨幣購買力下降,令恒生指數及樓價自2009年起又再上升。如以金價計算,無論恒指及樓價均較1997年已低許多)。
逆水行舟須避險
2008年起我們面對的香港投資環境是逆水行舟,投資策略應以避險為主。中國經濟處於轉型期,由2007年前的出口帶動轉為內需拉動,風險頗大。美國經濟一如畢巴頓所說,出現二次世界大戰後最溫和一次復蘇期,歐洲甚至可能出現二次尋底;日本經濟雖然在2009年見底,但亦好不起來。Are you ready for a down trend?
1980年至今,過去30年在全球政府逐步放寬管制環境下,富人財富增長最少10倍,例如香港樓價由每方呎1100元升至2012年的10000元,恒生指數由1800點漲至20000點。打工仔又如何?1980年月薪3000元的職位,今天月薪是8000元,上升不足兩倍。香港環境雖然不是貧者愈貧,但貧富差距在過去30年不斷擴大,而且速度驚人。CY上台後情況是否會出現改變?
自1997年香港經濟進入高原期後,「揀股唔炒市」成為重要投資策略(嚴格點說由1994年已開始)。如在1997年投資新世界(017)及投資恒隆集團(010),到今天已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前者由31.11元回落到約8元,後者由1997年10元升到約45元。2008年起香港經濟進入回落期,中國經濟進入高原期,選擇性投資理論上應側重內地股份,可惜內地企業賬目難予人信心。
過去20年,上證指數有不少時期低於200天線超過200天:2001年有213天、2004年共307天、2007年至2008年共278天,以及這一次由2009年底開始至今有260多天,已超過2001年,但不及2004年及2007年那兩次。到底上證指數何時才重返上升趨勢?上證指數由2009年8月所形成的下降通道,能否在可見的將來打破?
2001年中國獲准加入WTO時,中國工人工資與美國相差22倍,到2011年兩者相差10倍。未來10年美國工人工資如每年平均上升2%,中國每年平均上升17%(未計人民幣升值),到2025年美國工人工資只較中國工人高出兩倍,到時中國產品出口優勢將完全消失。換言之,中國必須在2025年前完成轉型「內需帶動型經濟」。
2000年,美國GDP佔全球GDP總值的22%,中國佔11%,估計到2020年,美國與中國各佔全球GDP的20%。如趨勢不變,到2040年美國佔全球GDP的14%,中國佔40%,成為全球最有實力的經濟實體,上述是諾貝爾經濟學家Robert Fogel的估計。但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上證指數回落70%,是否代表中國經濟黃金30年已在2007年結束,是否一如其他新興工業國,經過30年經濟黃金期後陷入中等收入危機?
1946年Wilson Payne及Benjamin Graham博士(畢非德老師)在Babson大學任教,兩人找出計算一間公司真正價值的方法。其後Benjamin Graham轉到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69年Wilson Payne博士獲兩位來自波士頓大學電腦程式教授協助,發展出一套其後被投資界廣為採用、作為計算一隻股份合理「最高買入價及最低賣出價」的方程式。
股神發達靠程式
方法是以標普500為標準,找出那些純利升幅大於標普500平均數或低於平均數的股份,利用O G(即公司純利與增長率關係),去決定在什麼價位買入及賣出,再以EPS(估計未來12個月每股純利)及EPSG(估計未來五年該公司純利升幅)作為買賣該股的藍本。
1960年代開始,畢非德採用此法買賣股份,到2000年已成為美國首富,令價值投資法聞名世界。1990年代大量電腦軟件公司上市卻不遵守上述估值計算法(令畢非德錯過投資電腦軟件公司賺大錢的機會),價值投資法面對投資者質疑。畢非德的成功是因為他在1987年至1989年以平均每股3.75美元大量購入可口可樂(佔他總投資60%);到1998年,可樂的純利是1987年的50倍,純利大升的理由是可口可樂在1990年代打開包括中國的新興市場,畢非德的其他投資如吉列鬚刨(其後變成P&G股份)及Wrigley香口膠、時思糖果(See's)等,上述公司產品顧客願付出較高零售價,令這些公司可以保持高邊際利潤,而且市場競爭不大,但在新興市場的發展卻未如理想,因此過去日子上述公司的股價升幅不及可口可樂,自1999年至今過去12年,可口可樂股價升幅亦不大。
在經濟增長期,例如香港1967年到1997年、美國1982年至2000年,「基礎分析」十分有用。香港自1997年8月起、美國自2000年3月起經濟進入穩定期,股市只有大上大落而保持增長,「基礎分析」是否有用?上月本欄已列舉多隻藍籌股股價已無法重返1994年、1997年及2000年的高價,香港自1997年開始的高原期在2007年結束,美國自2000年3月開始的高原期有可能在今年內結束,進入回落期(「K周期理論」指出30年上升期、10年高原期、15至20年回落期)。
在回落期如採用「基礎分析」的成效如何?各位可嘗試從1990年至2009年日本股市採用「基礎分析」去選股便知道。何況今天投資者面對瞬息萬變的股市,2011年美國股市約60%交易由「高頻交易電腦程式」(High frequency trading robot programs)進行,此類交易在香港亦佔25%。大行花費數以百萬美元計的金錢發展出監察交易的軟件,再用自己的資金從事交易(俗稱坐盤)。
高頻交易勝分析
根據Tabb Group分析,高頻交易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從股市中賺走了129億美元,令那些採用基礎分析的投資者甚至走勢派投資者處於極之不利地位。
趨勢投資法是透過分析個別行業的盛衰周期,從中把趨勢找出來。例如2004年IBM把個人電腦業務出售給聯想(992),當年個人曾大力反對聯想收購,理由是IBM管理層眼見個人電腦業務進入「商品化」(即消費者購買一部個人電腦,什麼牌子已不重要,反而售價多少決定你買哪個牌子的電腦),產品一旦商品化便須面對其他公司產品的競爭,令邊際利潤大幅下跌……。例如黑莓(BlackBerry)面對蘋果iPhone 4的競爭,令黑莓地位一落千丈,手機市場過去由摩托羅拉主導,其後被諾基亞取代,今天蘋果已成為手機市場的領導者。
「品牌」地位不易建立,失去卻很快,許多人以為建立品牌單靠廣告,但真正令品牌出類拔萃的理由是優質服務及創見(Innovation)。一個趨勢維持得愈久,一旦改變方向,跌幅(或升幅)往往很大。世事無永恆,任何事物發展都是「過猶不及」,升幅或跌幅往往超乎一般人想像。群眾習慣在高潮入貨、低潮出貨,此乃持相反看法者才賺到大錢的理由。恐慌與貪婪往往蓋過客觀因素,可以引發大崩潰或狂熱。當分析員意見一致時,投資市場往往朝相反方向走。
如果Mark Zuckerberg在2005年找你,希望你投資1220萬美元換取10%的facebook股權,你會怎樣處理?他們只是一群剛從大學畢業的小夥子,毫無做生意經驗,一間名叫Accel Partners的公司卻答應他們,今天這批股份以IPO價錢計,市值114億美元。7年內升值934%!回顧過去,有多少機會在眼前溜走?例如2000年拒絕買黃金、2003年拒絕買樓、2009年3月前拒絕投資股票。過去兩年印尼股市上升30%,希臘股市回落60%,泰國股市上升70%、西班牙股市回落37%,新加坡股市上升70%,瑞士股市回落5%。facebook上市是否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一如香港周大福珠寶(1929)上市情況一樣?
有投資退休無憂
兩位男士最近返回30年前畢業的中學,慶祝離校30周年舊生會。兩人都已婚及有兩名子女,正面對退休問題。其中一人只有公司的退休金及銀行小量存款,正為日後退休問題而擔心;另一人已相當富有,剛在海外買入一間度假屋作為日後家庭度假之用。為何同一學校出身、學歷相同,結果可以相差那麼大?是運氣、才能還是家庭背景?三者都不是。前者同樣努力工作,有空才睇電視劇、賭賭馬,但後者有空便學習聰明投資(Smart Invest),從1982年開始投資30年後,今天分別原來如此大。
通往億萬富翁之門一直沒有關閉,只是大部分人皆不敢進去,上述是已故石油大王保羅吉蒂在1960年How to be rich一書中的名句,今天仍然有效。投資成功不需要很多錢,只需正確的投資態度。Timing is Everything,1997年買樓?錯;2003年買樓?對。2007年10月買股?錯;2008年10月買股?對。6月份是否另一次入市機會?還是做事後孔明?
■多謝楊愛雲女士捐助3000元給農家女學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