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

張五常 - 邊際成本的擠迫效應

上節分析一個生產覓價者可以通過榨取消費者盈餘的方法來減低甚至剷除那因為消費者的邊際用值高於生產者的邊際成本而出現的無效率死三角。覓價者是從消費者的需求那方面找尋有利可圖的門徑。有前人分析過,但不夠全面,變化也不夠多。同學們細讀上節後可以多想出其他變化。

本節提出前人沒有說過的擠迫理論,老人家的發明,是從覓價者的供應那方面剷除那無效率的死三角。即是說,一方面覓價者可從顧客需求那方面出術,另一方面可從自己供應那方面出術,二者只用其一死三角可去,雖然二者合併使用的雙管齊下在真實世界常有。

左出術右出術,都是覓價者出的術,消費者豈不是被欺騙了?不是的。在市場,生殺大權永遠在消費者之手:不買是市場中最大的權力。生產者要千方百計討好消費者,不出術不容易生存。尤其是做廠,可以生存的我一律佩服。

我從一個造錦盒的朋友的例子想出一個擠迫理論。先有多年的思維。首先,我歷來不清楚傳統的公司理論假設資源或生產要素的空置或閑置是什麼,又或者這傳統暗地裡假設滿負荷(full capacity),即是沒有空置資源。但這滿負荷的定義是什麼呢?傳統沒有說,是不知道吧。跟着是我在本章第二節提出的成本定律。有了這定律,我提出的上頭成本概念在實際用場上可以操作了。一個晚上,半睡半醒中我把資源空置與成本定律合併起來,翻來覆去,突然想起一九七七年自己發表的關於座位票價的思維,加進去後一個完整的擠迫理論冒出來了。

擠迫理論是座位票價的延伸

回頭說那位製造小錦盒的朋友。他製造的錦盒是為印章或花瓶之類用的。造得特別好,所以生意興隆。應接不暇,他要顧客排隊等候。說明是趕急的他可能加點價,但一般而言他要顧客排隊。他說加價顧客會流失,當然對,但他認為顧客排隊重要。製造商一般如是,希望有顧客排隊,所以生意好時一般不加價。

製造錦盒的朋友無疑是個覓價者。解釋他希望顧客排隊因而不加價,我們要注意他擁有或僱用的生產要素之量怎樣算。經濟學有兩種算法。其一是天然單位(natural unit),即是一平方廠房就是一平方,一個工人就是一個。這是傳統的算法。其二是魯賓遜夫人提出的效率單位(efficiency unit),以同樣生產效率算生產要素的單位,很少人用,而在卷四分析件工合約時,我會指出夫人是用錯了。這兩種算法皆忽略了另一個去處。以傳統的天然單位量度生產要素,其量不變,運作的擠迫度增加在某階段可以增加產量,跟着總產量達到一個頂峯,再擠迫產量會下降,邊際產量下降定律使然也。我在這裡要提出的擠迫理論,可不是邊際產量下降那麼簡單,而是在有交易費用的情況下,空置或閑置的資源或生產要素,傳統的分析沒有處理好。我因而想到一個生產的老闆可以用價格的調校來調控生產的擠迫程度,讓顧客施壓。這是把我一九七六年發表的關於座位票價的思維與邊際產量下降定律及成本變化這三者合併的理論了。

邊際成本的擠迫效應

上述造錦盒的朋友只有一間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小廠房,擠迫,但還可以增加產量。工具可以用得較為頻密;小廠房可以多擠進一兩個人;工人可以提升拼搏,密不停手。換言之,擠迫雖然會使邊際產出下降,但有一個階段總產量與總租值會增加。我跑過工廠無數,知道工開三更的其生產要素或資源通常還有某程度的空置,或多或少擠迫可以擠出一點產量增加。不是說產量要增加到最高點,而是老闆要爭取的是租值升到最高點。後者比前者先到。

再看造錦盒這個簡單例子吧。因為不同的盒子變化多,不能以件工算工資。本章第二節說過,時間工資,不是短暫的,容易出現灰色地帶。灰色地帶愈大,直接成本愈難界定,邊際成本曲線愈是畫不出來。然而,擠迫出現這灰色地帶開始消失!擠迫愈甚,直接成本愈清楚,邊際成本於是變得清楚了。這是因為有擠迫容易衡量工人的時間產量。我在第二節提出的成本定律成立:雖然時間是委託之量,有擠迫可以容易地按產量算時間工資。

跟着出現同樣重要的觀察,是擠迫會導致邊際成本上升得快——邊際產量下降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邊際產量轉變之外,一般的情況是擠迫會導致工資在邊際上升:趕工及加班等會提升邊際工資,或要加點分紅或獎金,而在中國,老闆提供的膳食會豐富一點。這些增加也是直接成本,促使邊際成本上升得更快。然而,因為生產要素在程度上有空置,在一個階段擠迫導致邊際成本的上升會帶來上頭成本的總租值上升。那是廠房、工具、老闆名頭等租值。也是直接成本的水、電、材料等的平均成本通常不會變。如果再增加擠迫邊際成本的上升使總租值下降,老闆不會再提升擠迫——加價為上也。這裡要補充:刻意地用擠迫的方法來賺取的最高租值,不會比課本教的工資等於邊際產量那種沒有交易費用因而沒有物資空置帶來的租值那麼高,但考慮到因為有交易費用而出現的物資空置的問題,在一個階段擠迫會提升租值。

話得說回來,在資源或生產要素空置的話題上,我不知傳統的分析究竟怎樣看,也不肯定該分析是否假設沒有空置。但我在這裡提出的要點是清楚的:滿負荷或沒有空置的定義,是擠迫程度使總租值達到最高點。換言之,資源的負荷永遠有彈性,而滿負荷的定義只能從經濟收益那方面看。說過了,傳統的公司理論(theory of the firm)是沒有什麼值得保留的。

擠迫程度是選擇的結果。造錦盒的老闆是個覓價者,知道他訂的價可以高一點或低一點,或生產要素可增可減。調校擠迫的方法主要是調校價格。擠迫的程度跟價格的變動反方向走。老闆會訂哪個價呢?會訂與邊際成本會合之價!可收之價高於邊際成本,沒有理由不增加產量,減一點價,顧客施壓,擠迫度上升,邊際成本上升得快。換言之,擠迫的一個效果,是把邊際成本擠到售價或顧客的邊際用值那裡去。是的,只一種產品擠迫也會擠出這樣的效果。價等於邊際成本,廠房、工具等的租值會達到最高點,均衡點是邊際成本等於價等於顧客的邊際用值。租值的邊際升幅是零,但在有交易費用的情況下,總租值會比沒有擠迫為高。這租值增加是上升得快的邊際成本曲線之上與售價之下的另一個三角。無效率的死三角不存在。這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用值等於邊際收入的均衡。

有利可圖雙管齊下

讓我們回頭看問題。代表供應的邊際成本曲線向右上升,代表顧客需求的邊際用值曲線向右下降,二線相交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用值的均衡,滿足了帕累托。說壟斷覓價無效率,不能滿足帕累托,是說產量因為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的相交點在價或邊際用值之下,使邊際用值高於邊際成本。死三角出現,但這死三角的存在是說消費者與生產者皆有利可圖而不圖。

上節提到的榨取消費者盈餘是生產供應者沿着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出術,可以有幾種變化。本節提出的擠迫理論是生產供應者沿着自己的邊際成本曲線出術,減一點價會提升擠迫,邊際成本上升快得,因為邊際產量下降之外其他直接成本(例如加班工資、分紅或獎金等)會在邊際上升。生產出售者所獲的最高租值是把邊際成本擠到與價格會合那點去。

沿着消費者的需求曲線榨取盈餘或沿着生產者的邊際成本曲線提升擠迫,二者只滿足其一整個死三角消失。前者賣家的利益較大;後者買家的利益較大。二者的混合使用常見。前者可讓消費者保留大部分盈餘——要點是在邊際上榨取;後者可讓員工分享租值。無效率的三角消失會使老闆、員工、消費者三方面得益。這分析容許交易或監管費用存在,但通過價格調校的安排這些費用是被壓下去了。

以調校價格來調校擠迫度是我一九七七年發表的關於座位票價的思維的延伸。昔日不少行內朋友質疑,今天盡皆喝彩。不知他們對老人家新發明的擠迫理論怎樣看。不是擠到無可再擠,也不是擠到產量最高,而是擠到租值最高的邊際成本等於售價。一種產品如是,一家機構多種產品會有一種或以上的產品如是。這裡的困難,是交易費用的存在往往導致合約的安排鎖住了資源或生產要素調動的靈活性,例如簽了長期合約,租金與工資不能下調。這樣,當生意不景,資源出現了嚴重的空置,產品的售價沒有以下調來提升擠迫與租值的空間!我認為這是生意虧蝕需要關門倒閉的一個主要原因。

擠迫調校與工作發放

離開了造錦盒的小老闆,跑到較有規模的製造廠去,本節提出的分析依然適用,只是略為複雜。製造廠通常有多種產品,原則上價高於邊際成本老闆會爭取製造,有時見過於擠迫導致邊際成本過高,不接單,有時因為有空置或不夠擠迫而求客。同樣的產品在不同擠迫度之下可有不同的價。有時趕工要立刻砌出生產線,協助舒緩擠迫,員工辛苦,不補貼一點中國的小廠要多買幾隻雞做菜了。一廠之內,不同的產品有些租值可觀,有些租值是零。說某產品在邊際上有零租值是說邊際成本等於邊際用值,滿足了帕累托,而廠商要爭取的是邊際之內其他產品的租值總和達到最高點。

我也要提出工廠之間互相發放工作的現象。中國的工業以地區集中知名,除了原料及專才因為集中易得之外,互相發放工作對調校擠迫有助,是價格之外的另一種調校,可以減少擠迫度的大幅波動。更要提及的是那些所謂山寨小廠的出現,是跟着大廠搵食的。不是嗟來之食,而是好些瑣碎工作大廠不勝其煩,要發給山寨小廠造。這種發放由大廠監管質量,但山寨小廠無疑是協助着大廠的擠迫調校。

引進榨取消費者盈餘與擠迫效應,傳統的壟斷覓價無效率之說是站不住腳的。但我要問的可不是什麼好什麼不好,也無意改進社會。重要是這裡提出的分析可以解釋大家觀察到的市場現象。這才是經濟科學。從有解釋力的角度看,邊際用值等於價等於邊際成本根本不重要,真實世界是否有這種均衡無關宏旨。重要的是這分析提供了一個推理架構,教我們怎樣想與怎樣觀察才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