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我認識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女子。30歲剛出頭,她就拿到了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並且在一家非常成功的時裝公司管理一個小部門。她既有設計靈感,又賦商業悟性,這種罕見結合使她具備了一名優秀時尚總監所需的素質。
她所在公司的老闆注意到了這點。當公司主管離職時,這位老闆推選了我朋友去接替這一職位。
但是我朋友有她自己的顧慮。如果接受這一職位,她將遠離她鍾愛的時裝設計,更加關注財務和貿易方面的事務。最重要的是,她還不得不去設法應對喜怒無常的老闆。那完全不是她擅長和感興趣的事。
可是另一方面,這簡直是天賜良機!無上榮譽啊!這一經歷不但可以成為簡歷上漂亮的一筆,而且其薪水待遇也非常可觀。這麼年紀輕輕就當上公司主管?她怎麼能夠拒絕呢?
於是她接受了那份工作。
剛開始的幾個月非常折磨人,但這在她的意料之中。出乎她意料到的是,情況後來並沒有好轉。她精通財務,甚至有點享受那部分的工作,但是她和老闆之間的辦公室政治卻消耗她的精力。慢慢地這一問題開始影響到其他方面,設計產品的銷售開始下滑,老闆也變得越來越緊張和反覆無常。
幾年後,她辭職離開了那家公司。
其實如果你仔細想想,整個結果都在預料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最佳有效點」。在那一點上,每件事情似乎都一帆風順,我們覺得幸福、稱職,與周圍的一切協調融洽,並且認為自己才華橫溢,預料自己會取得成功。那一點感覺很神奇,但實際上並不是:它是我們的強項、弱點、熱情和與眾不同特質這四個要素的最佳交匯點。
我朋友接受這份工作,就是偏離了她的最佳有效點。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在我網站上做生產力測驗的1萬多人當中,足足有72%的人承認正在從事他們並不擅長也不喜愛的工作。
這是個錯誤。我們必須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制定計劃,好讓自己正好處於那個交匯點上。如果不在那個點上呢?那麼我們肯定會失敗。有可能一開始會獲得成功,但那種成功是不可持續的。
我們究竟為什麼會偏離自己的最佳有效點呢?有時是因為我們想學習。我朋友接受那一職位的原因之一,是為經營自己的生意積累經驗。
但其中還有另一個誘因在起作用:自負。一份全新的工作聽起來非常吸引人,而且薪酬可觀,人們對它的認可度也非常高。於是我們想我們應該接受,即使在內心深處我們可能覺得,它並不那麼合適。
幾年前,我受邀擔任一家非盈利組織的董事會成員。我受寵若驚,並接受了那一職位。但是,儘管才開了幾次會,我的熱情就已經開始消退了。我喜歡那個組織和董事 會中的成員,但這種喜歡還不足以讓我真正花時間來做這件事。我對它沒有足夠的熱情,而且,這一職位還要求我做一個強有力的籌款者,這無疑是我的弱項。換言之,這份工作不符合我最佳有效點四個條件中的兩個。
更瘋狂的事來了:一年後,他們請我做董事會主席,我又再次接受了。我堅持了一年。
我為什麼會接受呢?我不得不尷尬地承認,大部分原因是我喜歡自己當上了董事會主席這一事實,儘管這一角色使我脫離了自己的最佳有效點。
乍看下,你也許認為這種進退維谷的誘惑局面可以通過分辨清楚你想要什麼和其他人想從你這兒得到什麼來解決。這兩者非常容易區分。
但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事實上,這一困境完全源自我們的內心:它是我們想要什麼和我們認為自己必須想要什麼之間的矛盾,而這兩者很難區分。
但即使在這種複雜情況下,當機會降臨時依然有一個簡單辦法來對其進行評估。下次當你獲得一個「無法拒絕的工作邀約」時,問問自己,它是否能使你正好位於自己的最佳有效點上。如果不能,你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至於我那位朋友?她最終自己開了一家公司,自己設計款式,這正是她所喜愛的,並且還常常涉及市場營銷和財務方面的事務。辦公室政治?則少之又少。
當然,公司經營得非常成功。因為她正處於她的最佳有效點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