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備的交易規則是優良投資環境不可或缺的條件,偏偏本港股市卻存在不少含糊不清的程序機制,對部分投資者造成不公。由無序的停牌機制,到過度放任的盈警指引,費高促請港交所盡快改善。詳見B7 頁「股海One Piece」。
‧債危機不僅是信貸收縮問題,也是抵押品收縮問題。一個國家入不敷支,連帶其國債價值也不明確之時,這類抵押品的剃頭自然大為提高,導致通縮機會上升。筆銘在B14 頁「筆聞集」剖析央行在通縮危機下的新任務。
‧蘋果終於從善如流17 年來首度派息兼回購股份,股東可謂皆大歡喜。但學術研究早已證明派息無助公司價值,留住巨額現金以便日後透過收購消滅潛在威脅對股東反而更有益,蘋果這次恐怕枉作財神。詳見B16 頁「LEX」。
3月20日,周二。止蝕不止賺這句話,散戶聽得多。研究部在〈投資行為偏見基因〉一文中言道,調查發現金錢損失在心理上帶來的痛苦感受,相比贏錢引起的歡樂感強烈兩倍,受此「置換效應」(disposition effect)影響,投資者往往太早沽出有錢賺的股票,卻遲遲無法狠下心腸止蝕。
「痛苦」與「歡樂」
老畢認為,此說有其道理惟並不盡然。就「痛苦」與「歡樂」兩種感覺而論,我便不能認同二者可以混為一談,遑論將之量化(痛苦感比歡樂感強烈兩倍)。在金錢得失上,有所損於心理上引起的反應,老畢認為懊惱、困擾、惶惑、沮喪以至憤怒,遠遠大於有強烈哀傷成分的「痛苦」。
至親至愛離去,當事人落淚,是悲從中來真情流露的自然反應,這才是「痛」。炒股輸了或在無良親戚連騙帶哄下損失10萬大元,你會思前想後徹夜難眠,最後在心裏罵自己一聲:「死蠢!」然而,你不會為此大哭一場,因為你不痛。準確點說,只有「肉痛」,沒有「心痛」。
硬要將兩者直接比較,老畢倒認為贏錢帶來的痛快感覺,較輸錢引起的「痛苦」感受強烈得多。換句話說,個人見解跟研究部所引Cabot Research報告結論恰恰相反。
有興趣驗證老畢所言的讀者,不妨在賽馬日到投注站駐足一句鐘,兩場賽事跑過,你便會發現絕大多數馬迷懊惱沮喪憤怒諸般情緒兼而有之;放聲大器者,我不敢說沒有,但必屬極少數例外,或者所哭的並非「馬喪」,而是另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內情。以上提及的種種情緒,正是金錢損失在心理上引起的典型反應,亦是勸人戒賭最佳的反面教材。
止蝕不止蝕
少數在馬場有斬獲尤其贏得異常驚險者,反應又如何?從他們無不振臂狂呼彷彿瞬間擁有一切的情狀觀之,心裏的快感興奮難道不強烈?所以我說,Cabot Research的結論大有相榷餘地,不宜盡信。
在老畢看來,贏錢帶來的歡樂感洶湧澎湃卻難以持久;金錢損失引起的苦惱,重要的不在強烈不強烈,而是由此而來的負面情緒久久不散,極有可能對當事人日後投資理財以至待人處世造成深遠而長久的影響。
嚴守止蝕是短線投資者控制風險的有效法門,但這不等於說,懂得止蝕便能在股壇百戰百勝無往不利,否則的話,能闖過「壯士斷臂」這道心理難關的人,豈非個個都能成為大贏家?
老畢一位友好,去年在新世界(017)身上賬面勁蝕,近日此君邀約在下吃河鮮,食神駕到,卻之不恭。席上,友人語老畢,新世界今歲大翻身,手上蟹貨不「蟹」還在其次,最令他開心快慰的,是集團去年供股,許多股友一氣之下怒掟「新界」,蝕入肉亦在所不計。朋友卻沉着應戰,貨照持股照供,這頓河鮮,請客本錢便來自沽出以供股價增持股份之所賺。
老畢「熟性」,沒有直接問他到底賺了多少,但新世界去年以5.68元價格向股東伸手,現價9元以上。朋友最近才沽掉這批股份,翻一番決計錯不了。從他臉上的沾沾自喜,不難想像其身邊股友的垂頭喪氣;這一刻,我終於知道什麼叫守得雲開,也明白這傢伙何以請老畢吃河鮮。請勿誤會,彤叔並非在下那杯茶。
老畢並非否定止蝕的效用,但止蝕要快要狠,一般散戶卻總是猶疑不決舉棋不下,短炒變長揸,蝕了六七成才心灰意冷,結果於最低位棄守離場。因金錢損失引起的「止蝕後遺症」,大有可能令投資者視重新入市再闖股海為畏途,愈升愈「畏高」,Cabot Research列舉的投資行為偏見,對此似未有着墨。然而,不論股市樓市,「止蝕後遺症」的實例俯拾皆是。
金融海嘯最黑暗日子過去後,美股從2009年3月低位大幅反彈,三年下來翻了一番,惟令專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散戶並未像過去那樣,入市意欲與股市表現成正比,美股一漲再漲,股票互惠基金卻一直錄得資金淨流出,勢頭至今仍未扭轉。
美國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ICI)統計顯示,從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長達六十一個月裏,美國本土股票基金只有十五個月錄得資金淨流入,餘者皆為淨流出,金額高達4730億美元!
海嘯與沙士
從【附圖】可見,在1996至2010年間,互惠基金的資金流向,大部分時間跟環球股市表現同上同落,但過去三年美股從海嘯低位回升一倍,美國本土股票基金卻始終無法扭轉劣勢,意味散戶入市信心意欲並沒有跟隨市況反彈。
專家對這個現象大惑不解,惟只要想想沙士期間把物業賤價脫手的港人,當中有多少能擺脫心理陰影,於漫長的樓市回升期重新入市,便不難明白金融海嘯期間低位沽貨的美國散戶,何以在華爾街一漲三年中歲歲交白卷,升市跟他們沾不上邊。
我的結論是,散戶並非永不止蝕,不過他們往往在股市樓市觸及谷底的最差時機「壯士斷臂」,從此活在止蝕後遺症的陰影中。這種複雜心理,似非disposition effect足以解釋,看來行為財務學家仍須好好努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