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張五常 - 受價的行為:供應曲線的闡釋

說過了,物品或服務的供應是不需要畫出一條曲線的;傳統對壟斷的分析就不畫供應曲線。不是畫不出,而是不需要畫——只提出供應的價與量,以點處理,足夠。供應牽涉到產出,技術及局限的變化多,供應曲線可以有多條,花多眼亂,違反了理論以簡單為上的原則。另一方面,在《收入與成本》的第一章我解釋過,需求曲線與供應曲線是同一回事。這是最簡單的看法,上世紀六十年代我想出來,老師阿爾欽同意,後來我用幾何分析證實,被一位同事寫進他的課本去。畫出曲線容易,闡釋其內容可不簡單。這是本節的工作,有傳統成見的同學恐怕不容易讀得懂。要先忘記自己學過的吧。

從薩伊定律說起

從一個此前提及的例子說起吧。我收藏印章石,一方一方的,收了數十年,數量不少。今天,價夠低我還會多購;價升呢,我會考慮沽出。事實上,只要你出夠高的價,我會把自己擁有的全部賣給你。為什麼我會出售自己心愛的印章石呢?因為我有其他物品的需求。我供應是為了自己的需求,我需求是因為市場有人供應。

是簡單的道理,不可能錯。這裡舊話重提,我突然想到那可能是大名鼎鼎的起自一八○三年的薩伊定律(Say's Law)的最淺版本,於是掛個電話給才子張滔(他是我認識的唯一的經濟學百科全書),請他替我重溫一下薩伊定律的舊課。張滔說薩伊定律有多個版本,而他舉的第一個版本是他昔日在倫敦經濟學院時老師Lionel Robbins提出的。我叫他不要再說第二個,因為Robbins的版本跟我的印章石例子完全一樣。我對此公心儀已久,相信他,不想受到其他版本的污染。

弗里德曼與凱恩斯

我跟着想到兩個有關的問題。其一是二十世紀價格理論高人弗里德曼曾經寫下,價格之外,決定需求的因素要與決定供應的因素不同,然而,除了生產活動有技術上的不同處,需求與供應還有什麼不同呢?弗老是很熟的朋友,早就想問他有什麼不同,可能認為不是那麼重要而忘記問。今天認為重要,但弗老不在了。希望本節能解釋得同學們明白,除了生產技術帶出的變化,需求與供應沒有什麼不同。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是薩伊定律被後人認為只能在沒有貨幣或限於物品換物品的情況下才對。其觀點是:貨幣只協助交易,如果被貯藏,藏而不用對生產沒有貢獻,所以在有貨幣的情況下該定律不能成立。這跟凱恩斯的思維一脈相承,認為儲蓄是漏失,不鼓勵產出,導致經濟不景。

我不同意,在《收入與成本》第三章第一節指出,投資與儲蓄是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我寫道:

弗老問:一位仁兄花巨資購買了一幅油畫掛在牆上,是消費呢,是儲蓄呢,還是投資?我的答案三者皆是,只是消費那部分通常不大。油畫掛在牆上,每次觀看或讓親友欣賞是消費。原則上該畫作可以租回來,付出的租金是消費。不租,自己買下來,掛在牆上,每天放棄了的租金收入,或放棄了的利息,是消費。餘下來的畫價所值既是儲蓄,也是投資……

把錢存放在銀行是儲蓄,但也是投資,有利息的回報。銀行一定要轉貸出去給其他消費者或投資者才可以不虧蝕。銀行不付息或負利率的情況出現過,但那是起於貨幣政策有所失誤。把錢藏在家裡,放在床底下,不用,稱作貯藏(hoarding)。這是最接近凱恩斯學派的「漏失」概念。同樣,我的母親二戰逃難時攜帶着一些黃金,不到危難之際不用。這樣的行為是購買安全或購買保障,像上文的購買油畫的仁兄那樣,利率的放棄屬購買保障的消費,貯而不用的屬儲蓄,也是投資。

貯藏有其用場

說貨幣協助交易是對的,但交易不需要貯藏貨幣。貯藏貨幣不可能沒有其他用途:有些人喜歡閒時數鈔票自娛,有些人以貨幣作為安全的保障,皆有所用。儲蓄與投資是同一回事,但我曾經指出,凱恩斯及其學派受到誤導的,是有些投資不事產出活動,對工人的就業沒有幫助,但不是漏失的效果。例如投資於不打算動土的土地,或購買古文物,皆不事產出。在好些前景大有問號的情況下,市民偏於採取不事產出的投資,於是誤導經濟學者。

我也曾指出,財富的累積需要有倉庫,而重要的是需要有些倉庫像古物收藏品那樣,沒有產出,其價值因而沒有上限。在《收入與成本》第四章的結語中我寫道:

邏輯上,不引進虛無悖論,財富累積的理論推不出來。以產出為主的資產,作為財富累積的倉庫,有收入預期以利率折現的上限。如果社會只有這類資產,沒有空置,產出的收入消費後餘下來的,不容易找到地方累積。虛無悖論說的倉庫,本身沒有產出,沒有收入折現,容納累積的上限不存在。任何社會,有生產力的資源就是那麼多,愈是運用得宜,收入增長愈快,財富的累積愈需要沒有上限的倉庫的協助。

不要以不事產出的投資來否定薩伊定律。今天看,依照張滔的老師的版本,我認為這定律永遠對,只是聽來有點空洞,有點套套邏輯的味道。但我們可以加進內容而使這定律豐富起來。

需求曲線也是供應曲線

回頭說我的印章石方吧。選之為例因為夠簡單。讓我假設方方一樣,長存不變,暫且不牽涉到產出那邊去。如果市價六百一方我擁有一千,高於六百,我會逐步賣出去,到市價一千六百我一方不留。我的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縱軸為價,橫軸為量,市價一千六百我的需求量是零,市價六百需求量是一千。這曲線的每一點代表着我的最高邊際用值(見《科學說需求》第五章)。

從市價六百上升到市價一千六百,我出售之量是按着我對石章的邊際用值走,即是價高於邊際用值我會沽出,低於邊際用值我會留為己有。這樣看,我的印章石的供應曲線是在市價六百元以上的需求曲線對着鏡子看,即是從六百元上升起畫出一條向右上升的曲線。這是我的印章石的供應曲線了。跟我對石章的需求曲線完全一樣,只是對着鏡子看。

邊際用值是邊際成本

讀下去同學要認真了。從市價六百向右上升的供應曲線反映着我對印章石的邊際用值,一分不差。這曲線向右上升是代表着我要放棄的印章石的邊際用值。邊際用值是指最高的邊際所值,成本是指最高的代價,所以我的印章石供應曲線也是我的邊際成本曲線——不是印章石的邊際生產成本,而是放棄印章石來求取其他物品的成本。是的,供應曲線是代表着物品的邊際用值的放棄。最高的,而成本是最高的代價。

一個消費者對某物品的需求(或邊際用值)曲線是他對其他物品需求的邊際成本曲線,也就是他的供應曲線了。當然,以印章石為例我只論一種物品的放棄,而事實上一個消費者對某物品的需求往往要考慮放棄多種其他物品,每種放棄一點。這樣,他對某物品的需求所需要放棄的可能是多種物品的組合,選擇性地每種一小點,而這樣以籃子物品組合而成的邊際用值曲線,對着鏡子看,就是他對該物品需求的邊際成本曲線了。這也是他的供應曲線。

引進生產活動

上面沒有提到生產活動。引進生產活動其分析類同,但多了變化。從一個獨行俠在街頭賣花生說起吧。此公產出需要放棄的是自己的生產要素的組合。對他來說,每項生產要素都是經濟物品,有自己的需求,有其邊際用值與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的約束。這些邊際用值的放棄是他的供應的邊際成本,供應花生是為了其他物品的需求。需求定律之外,生產活動牽涉到邊際產量下降定律的約束,也有不同產量會有不同生產方法的選擇。這些對生產成本的影響我在《收入與成本》的第六章作了詳盡的討論。然而,這些變化的蹂躪不可以埋沒供應是為了需求,不能忘記需求定律界定的從鏡子看的以邊際用值約束着的邊際成本曲線還是供應曲線的主要內容。

更為複雜的問題起於多人合作產出。以專業而分工合作有巨利可圖。斯密提出的造針工廠的例子不僅沒有誇張,更可能低估了分工合作之利。套入本節要闡釋的供應曲線,最簡單是把所有合作活動以件工處理看,雖然時間工資也普及。件工是一種合約,時間工資是另一種,還有其他合約形式可以選擇。合約的選擇是卷四的話題,闡釋供應曲線的原則哪種合約都一樣!斯密描述的造針產出的過程,原則上,每部分可用件工處理。

件工的角度讓我們看得清楚:每個參與分工合作的人是個獨行俠,投入自己的生產要素加上租用其他的。整件產品由很多的局部或零件組合,每個合作的產出者的供應曲線就像賣花生那個獨行俠那樣畫出來,然後把所有合作的產出者的個別供應曲線組合。

分享利益的變化

這裡出現的複雜問題,起於分工合作帶來的收入往往遠超街頭賣花生。難題出現,因為分工合作帶來的巨大利益需要分享。由競爭處理怎樣分經濟分析沒有困難,但牽涉到工會及政治的左右難度甚高。

分工合作帶來的利益是租值,要攤分。原則上,租值的出現只會影響平均成本,不會影響邊際成本,所以供應曲線不變。然而,加上邊際產量下降的約束與不同生產方法的變化,上述租值的分布可以隨產量之變而變。供應曲線會再有變化,重要的是邊際成本可以先下降而後上升。這不是指傳統的不讓某些生產要素變動的效果,我也在《收入與成本》的第六章討論過。

無論怎樣說,畫出曲線容易,放進經濟內容困難。何謂經濟內容有爭議。我個人認為,經濟內容是指需求定律的含意與成本概念的變化。二者皆不可缺!我希望同學們能從本節看到,供應曲線的闡釋永遠環繞着需求定律與成本概念。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