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張五常 - 受價的行為:生產的邊際成本

以科學方法解釋現象是以理論推出可以被事實驗證的假說。世事複雜,理論的另一個用途是有系統地協助我們把複雜的現象簡化。有理論約束而簡化的世界,要與真實世界的情況沒有衝突,要不然,理論成為空中樓閣,沒有什麼解釋力。今天回顧,我恐怕這是三十年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了。

從事經濟解釋半個世紀,過程中我不怕難題,認為有趣,但很怕複雜的世事。複雜的事很難想。弗里德曼健在時幾次勸導:不要想得那麼複雜吧!有理說不清。我喜歡在街頭巷尾觀察,也曾在多項生意上涉足,知道好些世事就是那麼複雜,以理論簡化談何容易哉。

跑廠勝檔案

在我知道的複雜世事中,除了自己毫無興趣因而從不涉足的政治課題,最複雜莫如生產的組織與運作。農業的運作不難掌握,但轉到工商業——尤其是工業——其複雜程度真的不易處理。同學不妨重讀我在《收入與成本》分析出版行業的第七章。複雜嗎?那是我知道的最不複雜而對生產成本有整體代表性的行業。

美國的經濟學發展,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了一個熱門課題,稱「工業組織」(industrial organization)。發展這課題的重鎮是芝加哥大學,主要由戴維德與施蒂格勒搞起來,六十年代加進科斯。這課題美國的所有大學都教。教什麼呢?教反托拉斯!源自芝大的工業組織傳統是從反托拉斯案例的檔案學習。我曾經花了六年當兩件反托拉斯大案的顧問,知道有關的檔案資料不盡不實,往往誤導,遠不及跑廠調查那麼可靠。困難是工業的組織與運作一般複雜,不同行業各有各的不同,算你要求什麼資料皆唾手可得,怎樣在其中掌握那些不可或缺的經濟原則是大難題。

要理解市場的三方面

經過多年的調查與綜合複雜的工商業世界,我得到的原則有三方面,都不淺。其一是公司的合約組織。這是卷四的話題,這裡不詳述。本節要指出的是在財政責任上公司之間的界線可以劃分,但產出運作不能。後者是我一九八三年發表的《公司的合約性質》提出的一個觀點,楊小凱說行內稱之為「企業無界說」,究竟對行內有沒有真影響我沒有跟進。

其二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上頭成本與直接成本的區別。在《收入與成本》的第六章我分析過,不易讀,本章第六節再借題發揮。前者分析這話題主要是生產成本的討論,這裡帶進市場,其複雜性要多加一個層面了。

其三是生產的邊際成本。儘管同學們作本科生時熟讀,其實相當湛深。邊際成本曲線是個別生產者的供應曲線,加起來是市場的供應曲線,但邊際成本究竟何物不是淺學問,理解不當很多問題沒有答案。本節以之為題,因為我要把生產的邊際成本放在一個特別的位置。

邊際成本要從轉變看

同學們知道,生產的邊際成本是產量轉變帶來的成本轉變,也即是微小的成本轉變除以有關的微小產量轉變。推理思考時,同學們不要想到數學微積分那邊去,而是要從兩個不同的情況(轉變也)比較,有需要時把其他不同的情況逐個加上去。邊際成本是情況轉變帶來的成本轉變,只兩點串連可成線。

我不反對經濟分析用數學方程式思考,但反對數樹木而不看森林。我也反對漠視做生意的人怎樣想。分析生產現象,我們是分析做生意的人的行為。雖然薩繆爾森等大師認為解釋人的行為不需要知道人自己怎樣想,但這樣推理需要猜測人面對的是哪些局限,命中率低。做生意的人面對的局限,為了生存他要知道。原則上每個生產決策者是從成本的轉變帶來的收入轉變那方面想。不需要懂得數學,但他的想法是數學邏輯。我們可以再引進阿爾欽的高見: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做生意的白癡,只要能生存,就是依照着邊際收入不低於邊際成本的數學方程式走。這是說,生產供應按着市價等於邊際成本走是簡單的選擇,只是轉到壟斷市場時增加了變化,因為需要覓價,是後話。

真實世界的局限千變萬化,做生意的人於是左盤算右盤算,每一變的考慮都牽涉到成本與收入。邊際成本的變化於是繁多,我們要怎樣取捨來解釋行為呢?

我在本章第四節說過,供應曲線其實是需求曲線代表着的邊際用值曲線對着鏡子看。這內容重要,而轉到生產需要補充的變化我解釋過了。在《收入與成本》第七章分析出版行業時,我指出產量有書「本」量與書「號」量的變化,分析用錯了是嚴重的錯失。本卷第六與第七章分析價格分歧與捆綁銷售時,我會指出這種錯失比比皆是,顯示着經濟學的傳統不重視假說的驗證。

邊際轉變只能從直接成本看

我認為邊際成本是市場產出的重心話題,因為邊際代表着變動,成本代表着局限。邊際成本是局限的變化。引進上頭成本與直接成本的區別,最重要的一點是邊際成本只能以直接成本算,與上頭成本無干。說過了,直接成本是不生產就不需要支付的費用,也即是說只有直接成本可以塞進或放進生產的邊際成本曲線。上頭成本或歸屬租值可以放進平均成本,但不可以放進邊際成本。邊際成本是因為產量之變而變;直接成本不生產不需要支付,也只能因為產量變而變。二者於是相同。上頭成本是入局之後覆水難收的那部分,或不生產也要支付的費用,是由市場決定的租值,不回頭看,向前看,是不會因為產量之變而變的。歸屬租值也如是,只是沒有上頭成本的在入局之前需要付出的直接成本。同學們不要忘記,上頭成本與直接成本之間往往有灰色地帶,複雜但不重要。

讓我從一個簡單的例子說起,然後推到比較複雜的層面去。

單一產品的例子

假設我購買了一間廠房,付清了賬,不租出去,自己購買原料及聘請工人生產,只一種產品,簡單的。原料及工資費用是我的直接成本,產量上升成本上升,邊際成本可能先向下走,生產率上升早晚會使邊際成本上升。畫出的邊際成本曲線不能算進廠房之價或租值,因為不產出或產量不變,廠房的租值代價也要支付,而入局之前把廠房買下來,是當時作出的直接投資成本,今天回顧是歷史,向前看,我的產品以市價出售,可收盡收,高於產出的直接成本(即原料及工資費用)那部分是我的生意的租值,上頭成本是也。這租值可以高於或低於投資買廠房的資金的利息回報。

直接成本有邊際成本曲線,也有平均成本曲線。上頭成本沒有邊際成本曲線,只有平均成本曲線。包括上頭成本的平均成本曲線是事後興兵,租值是多少就加在直接成本的平均成本之上,也即是產品可以出售之價為何,包括租值的平均成本就為何。在受價市場我面對的需求是平線,也是價,爭取最大利益的均衡是價與邊際成本看齊,包括租值的平均成本曲線的碗底於是貼在價線之上,只算直接成本的邊際成本曲線穿過直接平均成本的碗底,繼續上升,也穿過包括租值或上頭成本的碗底。

施蒂格勒曾經說平均成本曲線沒有用途,那不對。用途不大,但只憑邊際成本曲線我無從知道應否關門。原則上,撤退或關門的決定是基於市價低於直接平均成本。這裡有些麻煩:市價不單是現有的市價,預期市價的考慮可能更重要,而直接成本也有預期的考慮,因為熟能生巧,生意做下去有機會減低成本。預期的問題永遠不容易處理,但同學們可在這裡的討論中知道,傳統以可變成本及不變成本的區別來分析撤退問題是不對的。

二之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