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張五常 - 受價的行為:剪刀比喻誤導

作學生時我老是不大明白為什麼那完善競爭市場(即受價市場)的分析有供應曲線,而壟斷市場(即覓價市場)卻沒有。老師們無法解釋得我滿意。說一個壟斷銷售的市場畫不出供應曲線是不對的。有人畫過出來,只是沒有人用。說分析壟斷覓價可以只用成本曲線,不需要供應曲線,有道理,但競爭市場也可只用成本曲線。較有說服力是競爭市場的供應曲線是由多個競爭者的多條邊際成本曲線向右橫加起來,而壟斷只一條邊際成本曲線,不用加。這是我作學生時能接受的最佳答案,但總是覺得有點不妥,好像欠缺了些什麼。

二刃相交比喻模糊

我要到一九七三年構思《價格管制理論》時才恍然而悟:競爭市場有供應曲線是因為傳統要保留馬歇爾的那把剪刀。這是指市場供應與市場需求的兩線相交作為均衡點的、彷彿二刃相交的剪刀了。馬氏一八九○年的巨著的卷五的第三章,題為《正常需求與供應的均衡》,其中一段這樣說:

我們或許可以合理地質疑,當我們用一把剪刀剪一張紙,究竟是上面的刀刃還是下面的刀刃在把紙剪開,正如我們問價值究竟是由功用還是由生產成本主宰着的。當一刃固定不動,另一刃把紙剪開,我們可能不小心而又簡單地說紙是由後者剪開的。這樣說其實不正確,但如果只是作為一個通俗的說法而不是一個嚴謹的科學論證,是可以原諒的。

上面說的功用指需求,生產成本指供應。偉大如馬歇爾,我認為這段很有名的話說得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沒有真的解釋什麼,誤導了後人。是的,自馬氏之後的百多年來,經濟學第一科教的一定是供應與需求二線相交的那把剪刀,說在競爭市場這交叉是均衡點,決定了市價及成交量。價高於這點供過於求,有剩餘,市場壓力會使價下降;價低於這點求過於供,有短缺,市場壓力會使價上升。

結果不是理由

我曾經指出,供應量與需求量皆意圖之量,無從觀察,不是真有其物,而均衡是說有足以推出驗證假說的局限指定。局限要與世事相符,要可以觀察到,但均衡只是概念,不是真有其事,無從觀察。更重要是在市場上,在某些交易費用容許的局限下,供應與需求的二線相交的均衡只是競爭帶來的結果,不是決定市價與成交量的理由,沒有解釋什麼。我在《科學說需求》第七章第二節作了如下的申述:

市場需求與市場供應相交之價,可不是受到馬歇爾(Marshall)所說的剪刀決定的。市價的決定,是因為數之不盡的需求者與供應者,各自爭取最高的交易利益,以自己的邊際用值與面對的價格相比,或購入,或沽出,而這些行動或使價格上升,或使價格下降。達到每個需求者的邊際用值與價格相等時,大家的邊際用值相等,而含意着的大家相等的價格就是市價。達到了這一點,市場的需求曲線剛好與市場的供應曲線相交。

這段說的是有一個固定的供應量、沒有生產的情況。加進生產,邊際生產成本要放進去,邏輯推理一樣,只是市場的均衡變作每個參與的人的邊際用值等於市價等於邊際生產成本。市場的任何參與者可以是需求者或是供應者,又或者同一個人是二者的合併:賣花之人插竹葉,但也可以插花,自己有花的需求也。

讓我再說一次。市場的需求與供應二線相交的均衡,是市場參與的人各自為戰、各自爭取最大利益的結果,不是決定市價與成交量的理由,沒有解釋什麼。不要以為我吹毛求疵。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傳統把需求或供應曲線移來移去來解釋現象的分析不一定錯,但往往是災難性的思維。

兩個示範例子

舉一個例子就夠了。傳統對配額的分析是把需求或供應曲線移來移去,或二者皆移。我對配額的分析可見於《科學說需求》第六章的第六節——《成衣配額的分析示範》——得到的結論與現象的解釋跟傳統的相去十萬八千里。我是從個人面對局限轉變而參與競爭的基礎入手,得到的解釋可以在事後以移動曲線的方法處理,但質、量與價皆有變,曲線圖表要更換幾個了。數學方程式也可以用,但要有解釋內容還是要從個人面對局限的競爭入手。斯密的傳統沒有其他法門。

我還可舉另一個例。最常見的把需求或供應曲線移來移去的分析,是政府抽稅。這是我知道最可信的從一把剪刀轉到另一把剪刀的分析,也最有說服力。例如政府抽香煙的從量稅(unit tax,即每包抽一個固定的稅額),香煙之價會上升。這是最順理成章的曲線移動了。然而,一九七○年,巴澤爾和我研討香煙從量稅時,大家得到的結論是此稅也,會有增加香煙長度的效果。美國當時有些省份抽香煙從量稅,有些不抽。他追查資料,果然證實抽從量稅的省份出售的香煙較長。是有趣的現象,有趣的話題,顯淺的分析,有解釋力,但傳統的剪刀是剪不出來的。

大師之見可以改進

話得說回來,細讀馬歇爾的卷五第三章,不管他的剪刀比喻,他的需求與供應分析是大師級,雖然我認為他的成本與均衡概念皆可改進。他沒有後之來者提出的剩餘與短缺的分析那麼低能。張滔說馬歇爾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經濟理論家,我同意,但偉大還是可以改進的。馬歇爾的剪刀均衡是一個市場運作的總結,好的,重要的,教我很多,作為後學我只是補充了應該怎樣用。我認為這均衡的主要用場,是如果觀察到的現象與這均衡合不來——例如有人排隊輪購——我們知道局限一定有變,要調查其變,然後從個人競爭的角度入手再推出另一個均衡。只把曲線移來移去的命中率不高,就是命中也不會有多少經濟內容。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