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當年諾斯、巴澤爾等同事認為我的新意層出不窮,我是個不喜歡標奇立異的人。重視傳統,我喜歡把自己的思想來源表達得明確,好讓同學們能較易跟進。大家要知道的是真理,是誰先想出來不重要——這是李嘉圖的傳統了。然而,有點奇怪,自一九六五年在長灘任教職開始,我對經濟學的看法跟傳統的有分離,而這分離與日俱增,到七十年代變得我想我的,他說他的。諾斯與巴澤爾之外,對我影響很大的前輩如阿爾欽、赫舒拉發、科斯、戴維德、施蒂格勒、弗里德曼等人,一律鼓勵我走自己的路。今天回顧,那是不容易想像的求學際遇了。
第一節:公司理論是重災區
提到上述,因為這章要轉到價格理論中最熱門的話題:公司理論(Theory of the Firm)。不是科斯和我分析的關於公司何物的nature of the firm,而是產出與在市場銷售的分析。上世紀六十年代,阿爾欽及科斯等價格理論大師認為傳統的公司理論是重災區。受價的分析如是,覓價的分析更如是。他們當然嘗試改進。我也嘗試改進,但走的是自己的路。
跟馬歇爾走不同的路
我跟傳統的公司理論有幾個地方過不去。其一是該傳統對真實世界的市場運作不重視。雖然馬歇爾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跑了幾年工廠,但他重視的是工資與產品價格的釐定,我認為是表面性的。一九六九年我自己開始跑廠考查時,注意力是落在合約結構那方面。自小從父親那裡聽到不少關於做廠的事,而一九六九年我已發表了佃農理論與合約的選擇,寫好了合約的結構,體會到這些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缺環。
少了沙石再看問題
其二,從本科起我不清楚傳統的公司理論假設的局限是些什麼,而進了研究院,老師們回答不了我的提問:公司理論假設的交易費用局限是些什麼。一九八一年,當我構思如何為倫敦經濟事務學社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時,突然驚覺:如果所有交易費用是零,市場不會出現!跟着的大難題是:市場的出現是節省了些什麼交易費用呢?從一個廣泛的制度費用的角度看交易費用,我要過了不止十年才看到市場協助節省的是租值的消散,而這看法要到二○○七年寫《中國的經濟制度》時才感到肯定。(簡潔的剖析可見於《收入與成本》第八章第四節。)如果同學們發覺我正在大修的《經濟解釋》與十年前寫下的有好些不同之處,那主要是今天我能更深入地從租值消散的角度看交易費用。這讓我把有解釋力的經濟理論結構從頭再想,這裡那裡有了新的變化。思想上少了一點沙石很多老問題都有一點不同的看法。
成本不向前看一團糟
其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公司理論被阿爾欽等人認為是重災區,主要因為傳統的分析把生產成本搞得一團糟。長線短線、可變不變、自然壟斷等話題大家不能接受。經濟學者不是從解釋世事的角度入手,而是着重於什麼是無效率,什麼是有效率,什麼情況政府要管或不要管。碗形的平均成本曲線他們畫不出來。這些麻煩我在《收入與成本》的第六及第七章處理得滿意。我堅持成本永遠要向前看,大手引進租值的概念,把上頭成本作了一個新闡釋。同學們要回頭再讀這兩章才能容易地跟進我對受價與覓價的分析。
第二節:受價的概念
受價一詞是從英語price taking翻過來的,是老師阿爾欽的發明,今天在行內被接受了。傳統稱perfect competition(完整競爭),是一個烏托邦的思維,局限究竟是些什麼要不是說得吞吞吐吐,就是沒有顧及。跟受價相對的是覓價,即price searching,也是阿師的發明。後者指壟斷價格,即monopoly pricing。二者之間有灰色地帶,不重要。
所謂受價,是說一個生產者出售產品時不會找尋一個價格——他只是跟着該產品的市價出售。競爭市場決定了市價,他就跟着市價出售自己的產出。如果他要求之價高於市價,一件也賣不出去。低於市價他不會選擇,因為只要接受市價他可以無限量地銷售。他的產量為何只是受到他的邊際產出成本約束着。邊際成本因為增產而上升,高於市價他會虧蝕,要減產,低於市價增產有利可圖。於是,邊際成本等於市價是這個出售者的產出均衡點了。
六線相交的均衡
這裡含意着的是這生產者面對的需求曲線是平線一條(為何如此第三節解釋)。面對的需求曲線是平線,產量多少其平均收入與邊際收入是一樣,是同一平線,也跟市價相等。達到上述的均衡點,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含意着利潤極大化。市價代表着市場消費者的邊際用值(見《科學說需求》),所以邊際用值跟邊際成本看齊,代表着帕累托條件是滿足了。這是經濟學傳統高舉自由競爭市場的原因。那所謂完整的競爭市場就是受價市場了。
我們還要多把一個相等的價值放進上述的均衡點。那是平均成本。假設平均成本曲線是碗形(這裡的麻煩同學要再讀《收入與成本》第六與第七章),在競爭下每個產出銷售者的「碗底」接觸着該銷售者面對的需求平線,也即是平均成本等於平均收入等於邊際收入等於市價。邊際成本曲線自下而上,穿過平均成本的碗底,於是風雲際會,達到了六線(平線包括着四條線,即平均收入、邊際收入、邊際用值、市價)相交的市場競爭均衡,決定了每個生產者的產量。
沒有盈利的兩個格言
在上述的均衡點中,平均成本等於平均收入,即是總成本等於總收入,沒有盈利(profit),但有利潤。利潤是成本投資的利息回報——要記着是向前看的成本——也即是市場給予的收入,遵守着《收入與成本》第二章第三節指出的費雪的格言: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而是收入的全部。同樣要注意的是這均衡顯示着成本與收入看齊,遵守着我提出的另一個格言:利息不是成本的局部,而是成本的全部。
同學們不要忘記,成本不僅永遠要向前看,也是最高的代價。收入等於成本,是說生產者面對的收入等於另謀高就的回報。沒有風落,盈利不會在競爭中存在。繼續經營需要有利潤,但不需要有盈利。在第四節我會分析歸屬租值,那是另謀高就的收入(成本也)之外的另一種成本,有趣的。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